第A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12月06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期货创新应着重
挖掘现货内涵
张利静

 □本报实习记者 张利静

 

 自9月17日中国期货业创新大会之后,期货业创新火花不断迸发。近日,多项创新支持政策的落地,若干新品种及风险管理工具也在酝酿推出中。这意味着,在金融服务的范畴内,期货经营机构能做的事情更多,但无论如何仍离不开实体经济需求的内容和层次。

 业内人士称,在期货市场逐渐成熟的基础上,期货人眼中的“小现货”逐渐变为“大现货”,但创新的形式和内容都离不开对现货内涵的挖掘,从本市场出发,更加富有创造性地服务实体经济。

 与之相印证的是,在本届期货大会首日主场论坛上,“期货服务上市公司”成为讨论主题。论坛由两家行业协会共同推动,两个行业领域在公开场合的首度正式碰撞背后,一方面是上市公司群体对避险工具及方式的寻求,另一方面是期货行业追求服务层次的提升。

 上市公司是较高层次实体形式,虽然期货市场和这一市场群体的对接存在若干障碍,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加深,双方深度合作只是时间问题。而这个过程中,也正是期货经营机构创新服务内容及方式完善的重要过程。

 “上市公司存在生产型、加工型、贸易型、金融类等诸多类型,不同的公司需求不一样、业务模式不一样,风险特点不同,对期货工具的需求也不一样。运用期货市场一定要与企业自身相关,一定要和品种相关,和企业自身的业务模式相关。”中国期货业协会非会员理事李强说。

 从上市公司角度而言,可通过对期货工具的利用建立四种新型业务模式。一是上市企业可根据期货市场的价格信号来制定或调整经营计划。二是可利用期货市场锁定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和销售价格;三是可运用期货市场来规避外汇和利率的波动风险。四是可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市值管理。

 有期货公司人士表示,从期货公司服务能力看,目前帮助上市公司实现前两种模式并达到不错效果毫无压力,流动性和透明度是期货市场的巨大优势,目前结合期货盘面的点价及基差交易等新型交易模式方兴未艾;后两者也正是期货市场发展的方向以及期货公司挖掘增收途径的新领域。

 毫无疑问,围绕期现两大领域的创新业务落地,对期货经营机构来讲,不可避免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主动迎合其他市场需求,这要求相关机构去学习了解现货市场细分领域的规则,寻找自身优势的契合点。二是尝试接纳与以往不同的实体经济形式,满足对方需求,发掘更多期货服务的可能性。

 伴随期货市场创新落实到具体的品种和多样化服务方式,现货领域的企业运作模式、商业模式也将发生变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