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基金/机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沪港通“混战”机构打头阵
黄丽

 □本报实习记者 黄丽

 

 17日沪港通正式起航,南北两向交易量形成鲜明对比,可谓“冰火两重天”,沪股通行情火爆,未到收盘额度就被一抢而空;港股通却明显遇冷,额度用去不到两成。在这场南北混战的激浪中,究竟是谁在抢食头啖汤?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机构是交易主力,散户仍持观望态度。但市场人士认为,随着沪港通逐步运行,散户有望陆续入场,共享沪港通带来的两地资本盛宴。

 机构打头阵

 自从沪港通问世以来,机构一直激辩后市观点,但17日市场给出一个令人猝不及防的答案:两市并未迎来预期中的大涨,相反两市指数收盘双双下跌,而此前深受资金追捧的金融、煤炭、钢铁等蓝筹板块则出现回调。另一个与此前预测有所不同的是,外资机构等北向资金成为昨日冲锋主力,内地机构反而反应冷淡。

 沪港通正式开通前,内地曾有大型机构对境内外客户的参与意向进行跟踪式调研,其结论是境内的机构投资者对沪港通的参与意愿较高,而且很多已通过QDII渠道做了提前布局。境外的机构投资者,特别是长期投资者,对沪港通普遍比较感兴趣,但是参与意愿上,大多数机构投资者仍会选择先观望,待机制理顺和短期影响消除之后,可能才做中长期布局。

 “内地证券机构做海外业务的还是比较少。”一位香港市场人士向记者表示,17日香港机构是投资沪股通标的的主力,事实上,内地A股对海外还是有比较大的吸引力,香港机构对沪港通的成交十分乐观,预计每日配额将“日日清仓”。

 一位中资银行人士表示,不少对冲基金过往都因没有QFII配额而无法购买A股,这次可以借道沪港通大举进入A股市场,不少人都表现得颇为兴奋。此外,很多基金都要趁A股尚未加入MSCI指数前进行增持,以便提前布局。

 除去A股自身吸引力,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及证监会公布的税收政策也是一大优势,即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通过沪港通买卖上交所上市A股取得的差价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一位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坦言,原本在QFII、RQFII机制下,香港基金公司一直需要作出10%的税收拨备,业内一直期待沪港通开启后可以厘清税务问题,“内地给予的免税待遇使基金公司无需再为盈利作拨备,绝对是重大利好。”

 散户有望接力

 尽管目前形势看来,散户入市热情尚不高,但机构均对后市散户积极性表示乐观。据了解,17日香港亦有散户迫不及待小试牛刀,并表示会逐渐增持A股。

 博时基金相关人士分析称,与机构投资者的热情相比,两地的个人投资者可能都比较谨慎。一是两地的交易规则、佣金费率、流动性环境和投资标的均有较大差异,个人投资者对彼此股市均不熟悉,再加上有50万元的参与门槛,所以从短期看,他们的参与意愿不高。

 香港市场人士分析,买A股需要用人民币,但现在人民币汇率较高,此外A股设有涨跌停限制,都是香港散户所不习惯的。但有港资机构表示,前来咨询的客户对沪港通的了解程度实际上已经比较高,表现得十分有兴趣,只是初期都会比较审慎,预计沪港通业务在两年内便会很火爆。

 对于内地散户而言,“之前很多投资者已经通过券商开设了港股的账户,对港股的需求提前释放了。”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表示,“现在国内投资者可能还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随着沪港通的运行,以后港股通的成交量也会逐渐增加。”

 除了两地投资者,香港一家投资公司表示,已有亚洲其他地区和部分欧洲的客户表明有兴趣通过沪港通投资。另外,穆迪也认为,沪港通料将吸引更多香港和海外的个人投资者,尤其是高净值客户入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