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读书空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经济社会的花园里漫步
胡艳丽

 □胡艳丽

 

 漫步在经济社会的百花园里,时常令人感到眩晕,在繁花似锦的表象之下,暗藏着种种争夺与利诱。蜜蜂在辛苦地创造价值,蝗虫却在掠夺他人的财富,价值一方面被创造,另一方面又被挥霍浪费,以致人们迷失在经济的花园里,看不到方向,找不到出口。

 面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种种悖论,没有人能够找到终极答案。在《蝗虫与蜜蜂:未来资本主义的掠夺者与创造者》一书中,作者杰夫·摩根以蜜蜂与蝗虫隐喻资本主义经济的两面性。资本主义一方面通过合作和激励机制,以极高的效率创造出巨大经济财富,一方面又形成了不平等的掠夺机制,使资本仅仅为资本服务,而不再服务于价值,破坏了社会发展平衡,催生了经济泡沫,造成经济发展周期性波动甚至是经济灾难。

 在经济社会当中,因掠夺者在经济上的成功,使人们过度信奉金钱至上,过度追求可用数字计量的有形增长,而忽略了无法用数字描述的人们在精神领域的幸福满足。尽管社会表面看上去丰盈富饶,但被经济增长掏空的自然环境、和谐社会关系、精神世界,令经济发展就像是一只孤飞的大雁,随时有被射落的风险。

 作者在回顾过往经济运行规律,分析经济危机成因的基础上,探讨眼前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种种弊端,拷问“价值”、“增长”、“关系”的意义。该书的独特之处便在于作者超出了对一般经济现象的分析,引入了“幸福”、“意义”等哲学命题,从不同角度分析现行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而在放眼未来时,设想出一条实现经济发展、民生幸福、生态和谐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

 书中另有一处生动的隐喻:“萨满法师养了两只熊,一只残忍而好战,一只充满爱心和同情心,有个小男孩问法师:到底哪一只会胜出?法师答道:我喂哪只,哪只就会胜出。”这里的两只熊,就如同人性的两面,作者寄望通过人们的自主选择,呼唤那只充满爱心的熊入驻我们的未来社会。为此,作者提出了包括促成资本成为仆人而非主人、向可持续合作的消费转变、推动循环性生产并发展保持型经济、重塑教育以及其他福利体系、将财富看作方式而非目的等十项调整措施。希望无疑是美好的,然而这种希望显然无法一蹴而就,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永恒的命题,通往幸福国度永远没有直达路径。

 阅读该书如同一次思维漫步之旅,例如作者在书中提醒读者,不要透过金钱的孔洞看世界,不要仅仅将时间看成货币的某一价值点,否则我们所追求的一切物质都仅仅是生命的陪葬品,理性的人不应被物质愚弄、奴役,然后再去愚弄、奴役他人。作者重视亲情和友情,“一个好的社会培养友情和关系,将这些视为私生活中重要的焦点,而不仅仅只是边缘化的关注点”。相信所有的社会关系合在一起才是一个人的社会财富,它关乎人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也关系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更关系一个人生活质量。

 作者并非仅是单纯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而是在经济的表象之下探寻更深层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经济,甚至是人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把“肤浅”的物质问题引向“深刻”的精神问题,重新为“价值”寻找定义。在作者看来,价值不仅包含可量化的物质方面的价值,同时也包含那些无法用具体指标测量的关于精神方面的价值,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的幸福感、满足感等。

 乌托邦社会只能存于幻境中。面对未来,作者并不奢望理想国的出现,但就社会发展趋势而言,经济的孤峰崛起势必无法持久。当生态环境、社会环境难以为继时,人们必须停下脚步,重新拾起对意义的终极追求,修正过往追求数量而非质量的片面经济发展方式。作者期冀,医疗保健、教育以及绿色产业成为未来引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通过建立可循环经济逐步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幸福与意义的追求,修正对物质和享乐的过度追逐。作者希望读者能够想象这样一个世界:经济变得更具循环性,人们更注重物品的保持和维护,而不是更新换代;在物质领域,期待平衡和稳定,而不是增长;在精神领域,人们的大脑潜能得到不断开发,知识不断增长,情感更趋丰富,追寻友谊、欢乐与幸福。

 书名:《蝗虫与蜜蜂》

 作者:(英)杰夫·摩根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