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1版:理财周刊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连平:年内信贷投放空间较大

 名家连线

 连平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应适度加大个人按揭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鼓励和允许银行有选择性地对优质房地产企业投放贷款;应允许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适度增长,其融资增长受限是今年以来基建投资增速持续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报记者 顾鑫

 

 近期,房贷政策放松等稳增长举措陆续出台,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称,房贷新政有利于前期受政策抑制的需求陆续释放,但是要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应保持社会融资适度增长,以不低于18.5万亿元为宜,年内存在适度增加信贷投放的空间。

 对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连平表示,当前住房需求不足并非潜在需求大幅下降,而是市场在观望,同时也是政策约束所致。《通知》对个人住房贷款在利率、审核时间等方面的现行政策提出了调整要求,支持居民家庭合理住房贷款需求尤其是自住需求,未来刚需入市潜力不小。

 在连平看来,为较好地释放住房刚需潜力,应落实个人住房贷款支持政策,建议央行和银监会指导商业银行对关乎民生消费的个人住房贷款持续加以支持。银行应优先保障个人房贷业务规模,提高放款效率。房贷利率调整下限的确定应充分考虑银行的利差状况、营业成本和风险成本,使银行具有持续支持个人住房贷款的积极性。

 连平强调,促改革、调结构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有一个平稳健康运行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下一步宏观政策应坚持总量稳定、定向调控的总体思路,结构性支持力度可以进一步加大,尤其是要保持社会融资适度增长。否则不但今年经济增长达到预期目标有一定难度,明年经济运行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截至8月末,年内累计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为11.7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7843亿元。连平预计,全年新增贷款若在10万亿元左右,才有可能达到全年社会融资18.5万亿元以上的目标,从而有助于全年增长基本运行在合理区间。今年1至8月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6.8万亿元,按照这一节奏粗略计算,全年新增贷款在9.5万亿元左右。因此,年内存在适度增加信贷投放的空间。

 精彩对话

 中国证券报: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怎么看?

 连平: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的主因是投资和制造业疲弱。1至8月全国商品房开发投资同比增速13.2%,比去年同期下降6.1个百分点,这是拖累投资增长的最大因素。PPI连续30个月负增长,制造业领域持续存在通缩压力。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融资存在梗阻,金融支持力度减弱。如果未来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投资和制造业疲弱态势难以扭转,2015年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对未来持续调整的压力不能掉以轻心。

 中国证券报:社会融资增长不乐观,如何让金融更好支持实体经济?

 连平:当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存在四个“两难”,一是“稳增长、防风险”和“降杠杆”之间存在两难,二是降低融资成本与审慎监管导向之间存在两难,三是扩大投资资金来源与严控平台融资增长之间存在两难,四是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与银行风险容忍度降低之间存在两难。

 货币政策应保持稳中偏松,进一步加大定向支持力度,继续通过定向降准、再贷款、PSL等方式加大对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建议短期内进一步优化存贷比,减轻银行负债压力,同时尽快将取消存贷比列入修法程序。应适度加大个人按揭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支持房地产市场合理需求,鼓励和允许银行有选择性地对优质房地产企业合理投放贷款;

 若全年新增贷款10万亿元左右,才有可能达到全年社会融资18.5万亿元以上的目标。今年1至8月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6.8万亿元,全年新增贷款可能为9.5万亿元。因此,年内存在适度增加信贷投放的空间。

 (下转06版)

 应允许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合理适度增长,其融资增长受限是今年以来基建投资增速持续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证券报:实体经济需要降低融资成本,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居高不下,问题在哪里?

 连平:一方面,受利率市场化推进、金融脱媒加快、互联网金融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银行存款被分流、增速放缓是大趋势。在存贷比的约束下,存款市场竞争激烈、负债成本高企是导致贷款利率难以下降的根本原因。近日发布实施的存款偏离度管理,通过对银行施以月末存款偏离度不超过3%的约束,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银行在月末最后几天拉存款的行为,但在存款增速趋势性放缓的情况下,只要存贷比的刚性约束不变,“治标”的措施难以有效缓解负债成本压力,进而无法有效促进贷款利率下降。另一方面,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出于对资产质量下降的担心,银行有“惜贷”行为,希望在贷款定价上能有合理的风险溢价。

 上接01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