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8版:海外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球创新竞赛谁领跑
刘丽娜

 □刘丽娜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近日发布了关于中国投资环境的年度报告。引人注意的是,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被列为今年在华美国企业的十大挑战之首。

 在华投资经营多年,如今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各种外国企业开始真正把中国本土的企业当作竞争对手。这是不同寻常的变化。在如此变化的背后,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的创新。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傅强恩就对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印象深刻。他认为,在中国市场上,尽管美企仍有利可图,但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而创新力越来越强的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令世界刮目相看。

 不难发现,“创新”已经进入中国的重要决策语汇。“创新立国”的观念也已深入人心。

 放眼世界,各国都在争先恐后地进行着创新大赛。从某种意义上看,谁跑赢了全球创新竞赛,谁就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优势地位,从而为今后的发展布下有利棋局。

 有观察家认为,未来具有全球意义的创新竞赛将在美、欧以及中国之间展开。此外,日韩等经济体也各有优势,可在一定领域抢得先机。

 美国全国消费电子协会主席夏皮罗曾对笔者说,美国经济战胜金融危机东山再起,靠的就是创新。今后,美国将继续以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引领世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伊梅尔特认同这一观点。不过,他所管理的这家科技巨擘现在面临着无所不在的创新挑战。例如在曾经长期受到仰视的中国市场,通用电气已经感到中国式创新的压力。至少在人才竞争方面,如今通用电气的吸引力已经远不如当年。

 欧洲方面,尽管受债务拖累,经济增长乏力,但欧洲国家长期形成的创新传统没有减弱。欧洲一些创新大国仍然极具创新优势。并且,这些国家的领导人都已意识到,创新是引领其走出经济困境的重要推动力。

 引人关注的是,一些欧洲大国,如英国和德国纷纷把目光瞄向中国,把与中国的创新合作当作撬动其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9日赴德国访问,这是其任上第二次访问德国,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推动中德创新合作。早在今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确定了2015年为“中德创新合作年”,个中深意不难猜测。

 德国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地处欧洲心脏,又是全球头号贸易顺差国。德国制造早已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德国人深知,德国制造首先来源于德国创新。没有扎实的创新基础与创新氛围,是无法保证德国制造业繁荣的。而制造的结果在于使用,即销售给终端消费者。毫无疑问,中国已日益成为德国最有增长潜力的出口市场。这意味着大量的德国创新将源源不断地在中国一端获得价值实现。这正是德方热衷于同中国开展创新合作的重要原因。

 反观中国,曾几何时,中国只是国际创新舞台的仰慕者、学习者、模仿者和追赶者。如今,中国终于可以成为与世界一流创新国家携手的“合作者”。如此定位值得中国人欣慰,不过,在对创新的理解上,还有不少观念值得辨析。

 首先,创新在“技”,也在“道”。“技”的层面,创新重在科学技术,如专利发明等。“道”的层面,创新的国策,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环境都在其列。也可以理解为,创新既分为硬实力,也分为软实力。硬在尖端前沿的技术,软在环境、人文。二者有机相融,才能使创新意识深入经济肌体和社会细胞,成为国家进步的日常营养。

 归根到底,创新不仅仅关乎科技、经济,更关乎人文、社会,关乎改变世界,改变生活,使其更加美好。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在全球创新竞赛中跑得快又稳呢?

 一方面,在制度保障上推动公私合作。纵观那些创新领先的经济体,无不是政府播种扶持,最终由企业、个人创造性地施展。

 另一方面,为鼓励创新创造出适宜的公共环境,如健全的法制,真正做到激励创新。

 此外,在创新问题上,中国仍需要学习世界,同时积极影响世界。

 国际问题专家指出,中国近年来除了科技发明专利数量增长惊人,在许多国际规则的制定上,也显示出越来越强的创新力。例如,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一带一路”、“两个走廊”、互联互通……这些大概念的提出与施行本身已说明中国在创新的软实力上已经有了历史性的进步。

 世界正处于创新竞赛的洪流,顺时应势者方可赢得未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