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06版:投基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09月22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归稳健均衡 关注主题投资
□国金证券 王聃聃 张宇 张琳琳

 □国金证券 王聃聃 张宇 张琳琳

 

 8月经济数据低于市场预期,宏观经济增速延续放缓态势,与此同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不可能再依靠增发货币来刺激经济增长”,使得市场对政策宽松的预期落空。短期市场或处于震荡僵持状态,建议基金投资组合适当防范风险,采取相对稳健的投资策略。

 权益类开放式基金:回归稳健均衡,关注主题投资

 短期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大,近期宏观、中观经济数据均表明经济回升动力不足。在经济回落之际,稳增长政策更受到市场期待,预计政府仍将出台各项政策对经济进行托底,但政策预期对市场的支撑效果将有所减弱。整体来看,短期市场或处于震荡僵持状态,且存在下行风险,向上突破需更有力度的改革政策支撑。

 落实到基金投资上,考虑基本面向上动力已经衰竭、短期政策托而不举难超预期,投资者乐观情绪难以为继,建议基金投资组合适当防范风险,采取相对稳健的策略以应对短期市场可能带来的波动。

 首先,关注组合配置相对均衡且选股能力突出的产品。目前来看,中小盘个股仍受制于估值压力,存在较高的风险,这也使得热点持续不足,各板块及行业间的轮动加快。与此同时,国企改革、沪港通等利好下大盘蓝筹股也存在一定投资机会。因此,我们建议在市场震荡、行业板块轮动较快的背景下,关注组合配置相对均衡且选股能力突出的产品,通过自下而上的选择能力在震荡市场环境中获得超额收益。

 其次,对于以医药、食品饮料为代表的风险收益配比具备优势且受益于沪港通的消费成长风格基金,具备稳健优势,可继续作为组合配置的一部分。消费类板块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估值优势,尤其是受益于产业结构升级、消费升级的个股,其稳健增长的特征,也使得此类板块投资兼备价值成长属性。同时,考虑沪港通下的主题投资机会,兼备稀缺性和估值优势的医药、白酒等板块更具备投资价值。

 最后,随着市场对于改革类政策的逐步升温,主题投资机会丰富,关注投资管理能力突出、具备选股能力的主题投资策略基金。在具体产品选择上,一方面可关注在国企改革、国防军工、新能源、京津冀、文化产业等主题投资战略配置的产品,另一方面可利用投资灵活度高、选股能力较强的基金进行更为积极、灵活的把握。

 固定收益类基金:精选高息品种,搭配灵活个基

 数据滑落显著印证了当前经济基本面疲弱之势,倘若接下来房地产销售未能实现市场高度预期的金九银十高增长,无疑将对宏观经济产生压力。政策方面,我们认为央行维稳意图明显,在当前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未来不排除央行进一步出台宽松政策呵护基本面的可能性。不过,短期来看,债券中长期品种收益率已经较大幅度下行,未来如果没有更强力的宽松政策出台,进一步下行空间相对有限,同时考虑到9月下旬资金将季节性紧张,如果再叠加新股发行冻结资金,短期市场存在波动可能。

 此外,债市违约风险担忧再起,但结合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央行维稳的态度来看,短期债市大幅调整风险不大,高收益债券的高票息收入仍具有较好的配置价值。建议投资者将关注点从资本利得收益转移至配置价值上来,优选公司经营状况较为稳定、信用资质较好的个券,关注其具有相对优势的票息收入。当然,经济超预期恶化引发对违约风险的担忧,以及IPO引致资金分流等风险因素仍需谨慎防范。

 落实到基金投资策略上,建议从收益性与安全性兼顾的角度筛选善于精选高收益债券且下行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债券基金。一方面,趋势性上涨行情难以延续,而高收益债券的票息收入将取代资本利得收益成为提升基金业绩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出于对市场风险偏好骤然下降的谨慎,考察高收益债信用资质的重要性凸显,下行风险控制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下跌风险。此外,善于灵活操作的基金经理在判断短期市场走势和把握投资机会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有助于实现较好的阶段收益,因此,组合配置上可搭配灵活个基以在较大程度上提升组合的阶段获益能力。

 QDII基金:均衡配置美股和新兴市场基金

 美国二季度GDP、就业数据等指标显示美国经济复苏强劲,中长期有利于支持包括美股、美房地产等风险资产的表现。就新兴市场来看,现阶段美国央行保持低利率的市场环境,给新兴国家带来较好的投资时间窗口。港股方面,上交所已开始沪港通测试,这将在流动性方面对港股市场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因此,我们建议在美股和新兴市场基金方面均衡配置。美股基金建议配置以纳指100为主的指数型产品,以及受益美房地产市场的相关产品。在新兴市场中,可以继续配置恒生指数或恒生H股指数,以及投资金砖四国的指数型产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