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委托贷款“变形记” |
银行操刀隐现“抽屉协议” 资金多流向房地产和融资平台 |
陈莹莹 |
|
|
CFP图片
|
|
|
□本报记者 陈莹莹 委托贷款占比逐渐上升 指标名称 新增委托贷款:累计值(单位:亿元) 新增委托贷款占比社会融资规模(单位:%) 2013-01 2,061.00 8.10 2013-02 3,487.00 9.65 2013-03 5,235.00 8.50 2013-04 7,161.00 9.03 2013-05 9,128.00 10.01 2013-06 11,118.00 11.00 2013-07 13,045.00 11.89 2013-08 15,983.00 12.73 2013-09 18,200.00 13.00 2013-10 20,035.00 13.52 2013-11 22,739.00 14.16 2013-12 25,500.00 14.70 2014-01 3,971.00 15.27 2014-02 4,770.00 13.47 2014-03 7,153.00 12.80 2014-04 8,658.00 12.14 2014-05 10,645.00 12.48 2014-06 13,511.00 12.80 2014-07 14,730.00 13.63 2014-08 16,481.00 14.00 “经济大环境不好,很多实体领域都没钱可赚,企业手里有闲钱或者从资本市场融来的钱,能投到哪里去?做这种变相的委托贷款,其实相当于买银行理财产品了,大多数企业都是乐意的。”某国有大行对公贷款相关负责人江南(化名)如此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当然,这里提到的委托贷款肯定不是百分之百按照正规程序操作的,或多或少都有点违规操作。”江南进一步补充道。 多位银行业内人士透露,今年以来,委托贷款“变形”、违规的情况屡屡发生,并频频流入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引发了监管层的警觉。近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就公开表示,要加快完善表外业务管理制度,特别要针对近期增长迅猛的委托贷款等业务,加强资金来源合规性、真实性把关,严格区分委托业务和自营业务,确保责任分担清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