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公司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09月02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纵向整合 新业务线培育需时日

 安硕信息现有主营业务的另一只脚——风控管理软件,遇到的情况则要更加复杂。将公司的风控管理软件业务量和行业数据进行对比可发现,2300万元的收入表明其市占率要明显逊色于公司的信贷管理软件业务。前述软件行业分析师认为,考虑到风控对接的下游更加分散,行业集中度低,安硕信息需要开拓更多的增量客户,而由于对接的客户性质不同,公司需要拿出一套新的运营模式和解决方案。

 该分析师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中国的类金融机构包含以下几类:第一是小贷公司,目前规模在9000家左右;第二是担保公司,数量没有明确的统计,但肯定是以万为单位;还有一类就是资管公司、投资公司以及企业旗下的财务公司。“这类客户,业务规模相对于银行来说小很多,依照安硕信息现有的业务量除以客户数,每家的订单额平均在100万元左右,指望这些类金融公司每个花百万元投入做IT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换一种模式。”

 安硕信息的应对策略便是当前火热的云平台。高鸣认为,这仅仅是公司传统理念的延伸,只不过未来会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来实现这一业内本来就存在已久的需求。在安硕信息IPO的募投项目中,即有新业务、新技术的早期预研。在管理层看来,通过云平台获得低价高质的服务,同时降低巨额的IT软硬件投入和人员支出,是类金融机构较为稳妥和现实的行业解决方案。

 “云计算领域,数据安全是比较敏感的话题。若对接到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这一担忧尤甚。”高鸣补充道,云服务需要有相应的资质认证,公司具备较好的信誉和资质;需要诚信和品牌知名度,安硕登陆资本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技术手段预防,即通过技术手段保证数据安全、备份、访问以及保密,作为与金融机构打交道多年的细分软件龙头企业,这是安硕的强项;很多企业的数据最终是托管到联通和电信等大运营商的IDC之中的,安硕仅仅是提供服务,数据最终还是由用户掌握。

 对接新的客户群体,从而改变自身的经营模式,并以此围绕主营业务创新,这仅仅是安硕纵向扩张的一部分。在安硕2013年的收入构成中,还有一项相对并不起眼的收入——咨询业务,体量还不到2000万元。这项业务是基于安硕自身软件业务发展而来,“安硕信息对接的领域是高度专业的,需要员工有很深的行业业务知识和经验积累,技术在其中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在一个项目里,涉及到软件开发的环节可能时间并不长,甚至只有一到两个月,但前期的业务咨询、业务需求定义以及后续的测试、培训等环节累加的时间可能长达1年多。”高鸣介绍,因为在金融行业内长期做业务,安硕已经对银行信贷、风控的业务非常了解,为客户提供咨询已经可以独立于软件开发与实施而成为单独的业务。此前,这些业务都是IBM、埃森哲、德勤、普华、毕马威等这样的外资巨头在做。

 在金融咨询领域,安硕信息这家本土的且规模无法和外资巨头相比的企业究竟靠什么赢得客户?高鸣认为,一来是客户认知的逐步改变,使得市场出现机会,中国金融市场具有较高的本土性特质,外资巨头的理念并不一定适用,而咨询成果的固化和落地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巨大的挑战;二是安硕信息本来就已经是此类金融机构的软件供应商,实施过很多经由咨询公司提供业务咨询服务的软件项目的落地工作,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安硕信息在业务领域也积累了大量的本土智慧,植入一体化的前端咨询业务对金融机构来说无论是实际效果还是控制资金和时间成本都有帮助。

 8月8日,在安硕信息发布半年报的当天,公司同时发布公告宣布,出资5000万元成立征信子公司。这可以看作是安硕信息已经将业务瞄准了目前仍处于培育阶段的征信市场。在信用体系欠发达的中国,征信市场当前的特性,一是规模小,二是行业集中度不高,缺乏强势的企业,三是准入门槛较高。外资巨头邓白氏、ABC也没有在国内取得较好的市场份额。未来的中国市场,能够容纳十多家大型征信公司,市场非常广阔。关于进军征信领域的路径,安硕信息表示,首先切入企业征信领域,然后申请个人征信业务,目前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未来对牌照的申请。

 某券商投行部人士透露,在大数据方面,安硕信息也一直在寻求对外延伸的可能,并开始着手筹备相应的规划,可能瞄准的仍是现有存量客户资源的开发,也和征信体系的建设有关。但曹丰表示,对于这一信息,公司层面不予置评。

 安硕信息在新领域的开拓,尽管依托较为特殊的客户群体,有较高的安全边界,但同时也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高鸣也曾在多个场合对外表示,新的业务着眼于未来,短时间内仍不能对公司业绩构成有效支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