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商品/期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08月21日 星期四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产政策放松提振有限
建材系“金九银十”成色待验
张利静

 □本报实习记者 张利静

 

 近年来,工业品接连旺季不旺的表现让“金九银十”的魅力褪色不少。进入8月末,工业品再次迎来每年一度的传统旺季,但就在房地产限购政策放松之际,分析人士却对今年相关建材品种(矿钢品种、玻璃)旺季成色依旧不看好。

 政策放松难以调动投资热情

 近期不少地方政府在“保增长”旗帜下,纷纷调整房地产调控政策,前期的“限购、限贷”措施开始被放松甚至取消,这让市场人士一度燃起对今年行情的期望。

 8月份,在房地产限购逐步放松的情况下,房地产销售情况略有好转。数据显示,35个放松限购的城市整体成交量周环比增加2%,而前一周下降8%。

 房地产行业与众多建材品种息息相关,其景气程度关系着建材价格的涨跌。在经历今年年初以来的长时间低迷后,建材品种是否能够借助政府放松“双限”东风回暖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放松‘双限’政策对房地产行业影响不大,这些措施对于市场刚性需求影响非常有限,市场不会因为地产政策放松而出现大量增量需求。”长江期货研究员杨晓强认为,对于投资性需求而言,在目前房价易跌难涨的情况下,买涨不买跌的心态使得其难对地产政策放松产生兴趣。“另外,在政府大力反腐以及即将实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情况下,市场灰色需求减少,目前地方政府双限政策放松短期对房地产市场难有太大撬动。”

 “预计8月份房地产销售面积环比7月份将出现回升。”金信期货研究员何新城表示,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房地产销售面积领先房地产开工面积三个月,现阶段市场对房地产行业的预期已经逐步发生改变,房地产投机需求已经逐步开始减缓,因此此次房地产相关品种反弹幅度难与2012年同期相比;现阶段限购对市场影响相对较小,真正启动房地产市场需要银行放开对于购房的限贷政策,如降低首套房的贷款利率、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等政策的配合。

 在前些年国内经济增速较高情况下,国内建材行业投资大幅度的增加,伴随着地产业的走弱,相关建材品种需求弱化,由于反应滞后已经陷入长期低迷状态。前期新增产能在近两年集中释放,又恰逢国内经济转型期,自然导致了整个建材行业的产能过剩的格局。“在此情况下,建材品种价格只能去寻找边际生产成本,而边际生产成本在上游原材料价格下跌影响下也不断下降,建材品种价格受到上下挤压。”杨晓强表示。

 “钢材需求最大的房地产新开工率和销售面积均出现明显回落,预示着长期需求不太乐观,只不过短期由于主要保在建项目尚能勉强维持需求的刚性。未来钢市涨跌两难,价格波动区间进一步缩窄。”光大期货分析师夏君彦表示,近年钢铁行业一直处于资金净流出态势,银行对钢铁行业继续限贷,市场资金匮乏,流动性严重不足。

 建材系品种中线反弹有限

 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建材品种现货供求格局及环境的变化是价格演变的重要依据。

 对于矿钢链条顶端的铁矿石价格走势,钢之家钢铁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中元认为,后几月是钢厂采购传统旺季,铁矿石进口量应会增加,这原本会刺激矿价的上扬。“不过,目前港口进口铁矿石库存量高于往年3000多万吨,这部分需要逐渐套现,这将改变供需关系,进而产生压抑矿价的作用。二者的角力,将呈现为振荡波动格局。因而后续铁矿石价格仍将在目前价位上下10美元的范围内波动。”

 9-11月是用钢需求的旺季,也是产钢的旺季,对于钢价变化,王中元则认为,需求的增加将因行业不同而变化。“铁路建设、高炉建设可期待,但房地产新开工面积有限,汽车、环保设备制造业将增产,家电等某些行业步入制造淡季,市场总体需求有增加但增速有限,按以往规律,9-12月月产量将基本稳定或低于目前水平,供应增量有限,钢消费量即使增加,增量也不大。”

 此外,据了解,近年来钢材产业低迷已经改变库存格局,钢贸商囤货模式已经过去。“市场容纳库存量的能力大为衰减,钢价出现转折、发生强力反弹行情的可能性几无,但波浪中仍有上升浪出现的可能,后续波动范围将扩大,下降空间小于反弹高度。”王中元说。

 截至昨日,螺纹钢所有合约持仓量超过320万手,创历史新高,同时螺纹钢价格跌破3000元/吨整数关口。“天量持仓、价格破位的情况下,现阶段难看到建材品种价格出现大幅回暖。中长线来看,由于2015年四大矿山铁矿石供应量仍将继续增加,而国内钢铁产能增速已经逐步接近拐点,铁矿石价格中长线仍难有起色。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成本下行将带动产成品价格的逐步回落,因此建材系品种中线难有大反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