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焦点·信用违约风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08月01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信用违约料成常态
王辉

 □本报记者 王辉

 

 近年来,伴随信用债市场发行门槛下降以及信托产品和其他非标资产的快速扩张,大量高票息、高收益的固定收益类产品遍地开花。然而长期以来相关市场违约事件罕见,刚性兑付“大行其道”,很多投资者已经习惯于忽视高收益背后蕴含的高风险。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实体经济转型阵痛难以避免的背景下,相关投资领域信用违约事件的发生将成为常态,高收益固收资产已开始进入雷区。

 回顾近期多起信用债市场的违约风险事件不难发现,多数债券发行主体均有财务信息不够透明、所处行业多为传统产能过剩领域、主业经营风险较大、负债率偏高、盈利能力明显下滑等特征,其票息绝大多数处于较高水平。事实上,也正是由于相关发行主体资质偏低、抗经济波动能力不强等原因,才使得这类企业不得不以较高的成本在金融市场融资。从这个角度上说,在发行债券存续周期内,部分企业财务、经营等基本面恶化并不出人意料,违约风险事件的出现也同样“顺理成章”。

 以债券市场上较有代表性的高收益私募债为例,来自Wind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年内总计还将有30只私募债到期。有资深市场人士表示,由于未来几个月即将到期的许多私募债都没有担保条款,且债券存续期间的企业基本面信息不透明,相关个券预计还会爆发违约事件。部分私募债发行时的票息普遍在10%以上。

 而在信托产品方面,由于近年来各类高风险经营主体难以遏制的融资冲动,加上信托监管和信息透明度的不足,令投资者难以评估其中的经营风险。相关产品动辄百分之十几、百分之二十的年收益,在资金募集之后的经营情况如何、产品到期时究竟能否兑现,投资者很难厘清。与此同时,近年来各类花样繁多的高收益投资产品、理财产品的遍地开花,许多投资者被所谓的高收益、无风险诱惑,忽视了背后可能存在的巨大风险。

 分析人士表示,相较于欧美等成熟固定收益产品市场,我国相关高收益固收资产领域的风险暴露是市场走向理性、成熟的必经之路。随着相关市场风险偏好降低,诸如债券市场、信托市场才会健康发展,这同样有助于社会金融资源进行更为合理的配置,有利于货币当局推进利率市场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