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8版:海外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02月08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奥巴马爱拿中国说啥事
刘丽娜

 □刘丽娜

 

 国情咨文被认为是美国总统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一次公开讲话。每年一月底在国会发表的这一演讲以国家元首的视角,研判时局、前瞻未来、规划政策,堪称窥探美国国情的一扇极佳窗口,历来为全世界美国观察者的必读文本。在这一演讲中提到的国家,通常是美国真正在意的囯家,反映了这个全球首要强国在某一方面的政策取向。

 悉数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迄今的历次国情咨文,不难发现,“中国”是每年的必提词。而奥巴马在国情咨文里如何说中国,无疑值得仔细研读。

 从2009年至2014年,奥巴马共在国会发表了六次国情咨文。(注:严格来讲,2009年2月那次在国会的演讲,虽未冠国情咨文之名,但有国情咨文之实。故将其列为首次。)在这六次演讲中,每年都会提到中国,总数为13次,并且无一例外,中国都出现在涉及经济的部分。

 进一步细究,在13次提到中国时,总共涉及七个方面话题:新能源、基础设施、贸易、投资、制造业,以及教育。在所有话题中,最受重视的当属新能源,除了今年没有提及外,以前的演讲奥巴马都会提到中国与新能源。

 2009年,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只一次提到中国,就是关于清洁能源。他说,把握住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力量将引领21世纪。然而,在历史上付出最大努力使其经济能效更高的国家却是中国。

 2010年,奥巴马两次提到中国。涉及到基础设施(如高铁)、新能源竞争和教育。他说,从最初的铁路到州际高速路系统,美国总是不断建设以便竞争。没有理由认为,欧洲或是中国应该拥有速度最快的铁路,或者制造新能源产品的新工厂。他不无遗憾地说,国会让我们等了几十年,现在问题已经越来越糟糕。而同时,中国可不会等着加快经济发展,德国也不会等,印度也不会。这些国家不会安静地站在一旁。这些国家可不想当第二。他们更加强调数学和科学。他们在重建基础设施。他们在清洁能源领域进行严肃的投资,因为他们想要那些工作机会。

 2011年,奥巴马三次提到中国,提法与上一年相近。他说,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意识到自身的变化,他们能够在新世界中竞争。于是,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时间提早和延长,非常强调数学和科学。他们在研究和投资新技术领域。就在最近,中国拥有了世界最大的私人太阳能研究设施和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计算机。中国在建设更快的铁路和新机场。在贸易方面,美国与印度、中国签署了协议,能够支持美国国内25万个工作岗位。

 2012年共四次提到中国,主要关于贸易和新能源。他说,现在在中国做生意已经变得越来越贵了。同时,美国却变得生产力更高。一些公司高管认为是让工作岗位回流美国的时候到了。为了给美国产品打开市场,奥巴马政府针对中国提出的贸易诉讼案几乎是上届政府的两倍。例如轮胎特保案,这确实给美国人抢回了不少工作。他说我们还需要做更多,在电影、音乐和软件方面保护美国产品免受盗版侵扰,使美国制造商不再受外国高补贴的不利竞争。就在这次演讲中,奥巴马宣布成立一个专门针对中国不公平贸易的执法机构,以保护本国制造商。在太阳能电池行业,美国不会向中国或者德国认输。

 2013年只提到中国一次,也是关于新能源。奥巴马说,四年前,其他国家占据了清洁能源市场和工作的主导。我们开始改变这一状况。2012年,风能在美国占新增电力的近一半,太阳能变得更便宜。只要中国等国家坚持发展清洁能源,我们也必须这样做。

 2014年的国情咨文两次提到中国。一次是关于美国成为全球首要吸引投资国,另一次涉及贸易与制造业。他说,美国需要国会的贸易促进授权,以保护本国工人,保护环境,为“美国制造”打开新市场。他强调,中国和欧洲都不会袖手旁观。

 将上述六年的国情咨文综合考察,还可发现奥巴马拿中国说事的几个特点。

 首先,中国是以引领者角色出现的。这突出表现在新能源和高铁等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其次,中国是以规则挑战者角色出现的,这主要体现在贸易上。再次,中国是以远见者角色出现的。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对数学和科学教育的重视上。而上述三个角色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中国是美国的竞争者。奥巴马说中国是为了唤起国内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发愤图强意识。

 连续六年都在国情咨文的经济部分里提到一个囯家,这是绝无仅有的。这充分说明奥巴马对中国尤其是中国经济的真重视。而拿中国说事,是为了服务于内政,核心在于巩固复苏,加快増长,增强竞争力,使美国立于不败之地。

 反过来看,奥巴马在每年最重要演讲中对中国的提法,值得中国深思明辨,谨慎应对。这也是把握中美关系的一把钥匙。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