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7版:信息披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08月26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证券代码:002594、01211 证券简称:比亚迪(A 股)、比亚迪股份(H 股) 公告编号:2013-018

1、重要提示

(1)

本半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半年度报告全文,投资者欲了解详细内容,应当仔细阅读同时刊载于巨潮资讯网或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等中国证监会指定网站上的半年度报告全文。

(2)公司简介

股票简称比亚迪(A 股)、比亚迪股份(H 股)股票代码002594、01211
股票上市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香港联合交易所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董事会秘书公司秘书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吴经胜李黔程燕、张燕
电话(+86) 755-8988 8888(+86) 755-8988 8888(+86) 755-8988 8888
传真(+86) 755-8420 2222(+86) 755-8420 2222(+86) 755-8420 2222
电子信箱db@byd.comdb@byd.comdb@byd.com

2、主要财务数据及股东变化

(1)主要财务数据

公司是否因会计政策变更及会计差错更正等追溯调整或重述以前年度会计数据

□ 是 √ 否

 本报告期上年同期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增减(%)
营业收入(元)26,040,933,000.0022,582,012,000.0015.32%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元)426,938,000.0016,269,000.002,524.24%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元)132,395,000.00-208,363,000.00-163.54%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元)2,301,338,000.004,430,925,000.00-48.06%
基本每股收益(元/股)0.180.012,524.24%
稀释每股收益(元/股)不适用不适用不适用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00%0.08%1.92%
 本报告期末上年度末本报告期末比上年度末增减(%)
总资产(元)71,996,313,000.0068,710,488,000.004.78%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元)21,592,699,000.0021,196,984,000.001.87%

(2)前10名股东持股情况表

报告期末股东总数35,096
前10名股东持股情况
股东名称股东性质持股比例(%)持股数量持有有限售条件的股份数量质押或冻结情况
股份状态数量
王传福境内自然人24.24%570,642,580570,642,580  
HKSCC NOMINEES LIMITED境外法人24.08%566,820,851   
吕向阳境内自然人10.16%239,228,620239,228,620质押161,807,155
MIDAMERICAN ENERGY HOLDINGS COMPANY境外法人9.56%225,000,000   
融捷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境内非国有法人6.91%162,581,860162,581,860质押116,160,000
夏佐全境内自然人5.31%124,977,06093,732,795质押22,500,000
杨龙忠境内自然人2.81%66,060,35235,147,870  
毛德和境内自然人1.14%26,922,30020,191,725  
王念强境内自然人0.81%19,049,74014,287,305质押4,300,000
刘卫平境内自然人0.52%12,355,380   
上述股东关联关系或一致行动的说明吕向阳为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王传福之表兄;吕向阳及其配偶张长虹分别持有融捷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前称“广州融捷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89.5%和10.5%的股权。公司未知其他股东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或属于《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的一致行动人。
参与融资融券业务股东情况说明(如有)

(3)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变更情况

控股股东报告期内变更

□ 适用 √ 不适用

实际控制人报告期内变更

□ 适用 √ 不适用

3、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分析及回顾

汽车业务

2013年上半年,全球经济略见好转,但复苏趋势仍不稳固。中国经济于报告期内保持平稳增长,2013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回顾上半年,在国内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的情况下,汽车行业延续2012年第4季度的复苏趋势,实现平稳增长。2013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075万辆和1,07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8%和12.3%。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量达到357万辆,同比增长13.2%,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2%,同比基本持平。

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仅有助中国汽车产业加强自主创新、形成领先优势,更对经济增长方式向节能环保的方向转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13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出《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将新能源汽车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的七大重点领域之一。凭借中国政府近年的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201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全球手机出货量约8.6亿部,同比增加2.7%,其中,智能手机的全球出货量正式超越传统手机,占总出货量的50.5%。智能手机的成长动力主要来自于新兴市场,随着新兴市场3G及4G的网络通讯服务的逐步铺开,智能手机的市场需求快速释放。智能手机作为主导全球手机市场格局的最关键因素,成为了手机制造商未来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拥有品牌、技术、品质、成本优势、领先的市场地位以及高度垂直整合能力的“一站式”供应商,有望在行业整合中赢得更大份额。

二次充电电池及新能源业务

2013年上半年,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增长带动整体手机市场,锂离子电池行业也取得平稳增长。另一方面,欧美国家的经济不景气持续影响全球电动工具及电动玩具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冲击上游的镍电池生产商。

经历欧美双反调查、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产能过剩、价格下滑的重重困难后,2013年光伏行业开始见底回升。光伏行业的严重衰退推动了行业的重组和整合,缺乏竞争能力的厂商相继退出,行业供给重新调整并趋于合理水平。报告期内,光伏行业的供需关系逐步改善,产品价格有所回升。与此同时,中欧双方已就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了初步和解方案,欧洲市场将在最低价格承诺和限额控制下再次向中国厂商开放,标志着光伏行业已度过最艰难的时期,全球光伏市场开始触底反弹。

(二)业务回顾

本集团目前的主营业务为包含传统燃油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汽车业务、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以及二次充电电池及新能源业务。报告期内,本集团各业务板块均实现增长,整体销售收入约人民币26,041百万元,同比增长15.32%,其中汽车业务实现收入约人民币13,664百万元,同比增长17.89%;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实现收入约人民币9,240百万元,同比增长7.33%;二次充电电池及新能源业务实现收入约人民币2,606百万元,同比增长9.37%。

汽车业务

报告期内,中国汽车行业整体销量取得约12.3%的增长,而集团共销售汽车约25万辆,同比大幅增长24.72%,充份体现了集团过去三年于技术创新、品质改善、渠道梳理及品牌提升等方面的努力成果。集团于报告期内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能力,“速锐”及L3车型表现理想,带动集团汽车销量强劲增长。期内,尽管集团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品质控制,持续提升产品质量,使得生产成本有所上升,但销量提升和结构改善使得期内汽车业务整体毛利率维持平稳。

作为集团定义的“二次腾飞”的开局之年,集团本着“技术、品质、责任”的发展理念,持续投入于技术创新、品质改善、渠道梳理及品牌提升并取得众多成果。报告期内,集团成就了多项前瞻性技术,包括全球领先的双模二代技术、双向逆变技术,以及全球首创的绿混技术和绿凈技术,同时将TID技术(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双离合变速器)和遥控驾驶技术全面商用化。集团横跨汽车、IT、新能源三大领域,凭借各自领域的丰富技术积累和各领域间的综合协同优势,使集团持续走在汽车技术领域最前沿,不断开发出前瞻性的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各车型。汽车品质方面,比亚迪全车系新车质量调研(IQS)数据指标已与合资品牌汽车处于同一水平,并承诺4年10万公里超长保修期,保修范围不仅涵盖了比亚迪全系车型,更延伸到全车绝大部分零部件,进一步显示集团对旗下产品品质的信心和对用户的责任。渠道梳理方面,经过网络整合后,集团与经销商维持着稳定而顺畅的合作,打造出长期双赢的伙伴关系。

产品方面,集团旗下的多个车型于报告期内均取得理想销售,整体产品组合也逐渐向高端推进。全球第一款配备遥控驾驶技术的车型“速锐”,自推出以来广受欢迎,上市一年即实现累计产销10万辆,推动集团汽车销量快速增长。报告期内,集团3系车型(L3、F3、G3)凭借突出的性价比优势,仍然保持良好的销售势头,SUV车型S6也维持较好的销售成绩,而2011年推出的G6车型更连续6个月位列自主B级车销量前列。此外,配备HUD夜市系统和全景影像等最新汽车电子技术的中高端轿车“思锐”,也于2013年4月成功上市,备受消费者欢迎。

比亚迪作为中国电动汽车的先驱,于报告期内积极开拓海内外市场,巩固并提升于全球的领先地位。国内市场方面,深圳现已成为全球应用电动汽车最多的城市之一。截至目前,先后在深圳投入公交运营的约800台e6纯电动出租车累计总行驶里程超过9,000万公里,其中单车里程超过30万公里的超过30台,而200台K9纯电动大巴累计总行驶里程则超过1,800万公里。在技术和实际运用上,集团电动汽车的品质和电池耐久性已得到充分的验证。深圳市的成功营运有助集团将公交运营电动化的方案复制至国内其他城市,如长沙、西安、韶关、宝鸡等城市已相继开始了商业化运营。

海外市场方面,集团也陆续赢得各地订单。2013年5月,集团首批e6纯电动出租车正式于香港投入运营,而e6个人版也正式开始在香港销售。在欧洲市场,比亚迪欧洲第一支出租车队也顺利运抵伦敦,即将交付运营;继6台K9纯电动大巴成功交付荷兰斯希蒙尼克岛(Schiermonnikoog)国家公园运营后,2013年7月又赢得荷兰史基浦国际机场35台电动摆渡车队独家供应订单。在美国市场,集团成功赢得加州长滩运输公司10台K9订单,以及洛杉矶郡大都会公交公司25台K9订单,并于2013年5月宣布在美国兰开斯特市成立两家生产工厂,专注于铁电池及电动大巴的生产,助力海外市场的销售及发展。此外,集团积极在海外市场与各地政府、公交运营商开展试运营计划,已在德国、西班牙、匈牙利、奥地利、波兰、比利时、以色列、乌拉圭和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开展试运营,并取得积极的评价。

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

在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方面,集团为客户提供垂直整合的一站式服务,设计及生产外壳、键盘、液晶显示模块、摄像头、柔性线路板、充电器等手机部件,并提供整机设计及组装服务。集团目前是全球最具竞争能力的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的供货商之一,主要客户包括诺基亚、华为、苹果、三星、HTC、摩托罗拉、惠普、华硕、东芝等全球领先电子产品制造厂商。2013年上半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约人民币9,240百万元,同比上升7.33%。一方面受惠于集团主要客户的智能手机新机型市场反应良好,另一方面集团成功开拓了其他全球手机领导厂商的智能手机新项目,推动了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收入的快速恢复及利润的大幅增长。

报告期内,集团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的最大客户积极开拓智能手机市场,相继推出覆盖高中低端各型号的智能手机,获得良好的市场回响,带动其市场份额渐趋稳定。另一方面,受惠于智能手机市场的高速增长,以及智能手机对金属外壳的强劲需求,集团成功把握智能手机部件需求升级所带来的新机遇。报告期内,集团开发的塑料与金属的混融技术(PMH),实现了金融与塑料的纳米级融合,大幅提升了金属外壳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赞誉,并成功取得多个智能手机制造商的订单,进一步优化了客户结构,扩大了市场份额,推动了销售额与盈利能力的提升。凭借集团于手机部件及组装领域的长期技术积累,集团于报告期内成功赢得全球领导品牌的平板计算机订单并实现批量出货,成功拓展业务领域及市场份额,为集团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二次充电电池及新能源业务

集团的二次充电电池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和镍电池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数码相机、电动工具、电动玩具等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同时集团积极研发磷酸铁锂电池(铁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产品,致力将该等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及光伏电站等领域。

报告期内,集团二次充电电池及新能源业务实现销售收入约人民币2,606百万元。作为全球锂离子电池研发和应用的领先厂商,集团成功赢得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厂商的高端机型电池订单,为集团锂离子电池业务拓展了新的增长点,带动锂离子电池业务的销售额的快速提升。报告期内,集团锂离子电池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3.66%,至约1,316百万元。另一方面,受累于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全球电动工具及电动玩具的市场需求持续萎缩,镍电池业务因此而有所下滑,报告期内实现销售收入约425百万元。

太阳能业务方面,随着行业的重组和整合,部分缺乏竞争能力的厂商相继退出,行业供需逐渐达成新的平衡,太阳能产品价格也开始回升。尽管如此,报告期内光伏市场整体依然低迷,集团的太阳能业务也因此持续受压。报告期内,集团继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快推进现有项目,并采取适当的成本控制措施,亏损额逐步收窄。

(三)未来前景及策略

2013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稳步复苏,欧元区有望走出衰退,全球经济复苏趋势更趋稳固。国内方面,未来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出台和落实,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也将更趋明朗。未来,集团将继续坚持“技术、品质、责任”的发展理念,加强品质、品牌和渠道建设,致力提升技术水准,加速推进新能源相关业务的发展,巩固集团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先行者地位。

汽车业务

展望2013年下半年,鉴于宏观经济增速下滑以及政府限购限行等政策的不利影响,下半年汽车行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然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能力将不断提升,三四线城市的汽车需求增长空间较大。集团的渠道布局很好的契合了市场需求结构的转变,未来将显著受益于三四线城市的需求增长。

传统汽车方面,集团预期广受欢迎的S6及速锐车型有望持续热销,继续巩固集团的市场地位。未来,集团将按计划推出包括全新高端SUV车型S7在内的多款车型。S7首次搭载最新研发的PM2.5绿凈技术、2.0TID黄金动力总成以及适时四驱系统,以及众多实用性极强的高端配置。集团预计,S7车型的推出将加速集团传统汽车业务的恢复,为集团的二次腾飞增添更强动力。

新能源汽车方面,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更加明确。2013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未来政府公务用车、公交车要率先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同步完善配套设施。会议提出到2015年,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要提高到50%以上。

凭借政策的大力支持,集团将加快新能源汽车于海内外市场的推广步伐。集团作为公共交通电动化的领跑者,目前已有约800台e6纯电动出租车和200台K9纯电动大巴于深圳营运,凭借先行优势,集团将努力把握深圳公共交通全面电动化所带来的机遇,并加快深圳模式向其他城市的复制推广。海外市场方面,集团将继续积极拓展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动新能源汽车于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商业化运营,致力推动全球公共交通的电动化。

面对个人消费者市场,集团计划于2013年下半年推出备受关注的第二代双模电动汽车“秦”车型。“秦”配置了全球领先的双模二代技术、双向逆变技术,搭载了高电压、高转速电机,功率大幅提升,动力性能远远超越同级别车型。同时,“秦”还搭载了比亚迪自主研发的汽车智能平台i系统,实现了汽车的云端对接和远程控制,大幅提升了汽车的智能化程度和驾乘体验。此外,集团预期「秦」的时尚外型及其低行驶成本也将大幅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集团认为,未来两年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拐点,集团将把握机遇,实现新能源汽车业务的突破。凭借集团领先的技术优势、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各产业的协同效应和商业化推广的先发优势,集团将持续巩固并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优势,致力于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导者。

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

市场研究机构IDC预计,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首次超越功能手机,在全球手机出货量中占比预计将达52.2%。随着移动数据处理和移动互联网接入需求快速蔓延,未来智能手机及其他移动智能终端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智能手机将逐渐主导手机市场,智能手机与功能手机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未来,集团将继续加强与全球智能终端厂商的合作,深化与新客户的合作关系,积极争取高端电子消费品的订单,以提升于智能手机及其他移动智能终端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拓宽收入来源。

二次充电电池及新能源业务

二次充电电池方面,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强劲市场需求,集团将积极开拓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丰富产品组合,提升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集团预期2013年下半年电动工具和玩具方面的电池需求将持续上半年的弱势,为镍电池的销售带来挑战。未来,集团将致力巩固于二次充电电池市场的领导地位,实现业务的平稳发展。

太阳能业务方面,随着中国、日本等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大,以及中欧光伏贸易争端的初步和解,光伏市场整体需求逐步回升,光伏行业的供需平衡不断改善,产品价格企稳回升,全球光伏市场开始触底反弹。集团预计光伏行业于下半年将延续回暖势头。未来,集团将继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并坚持成本控制措施,努力缩减太阳能业务亏损,并进一步捕捉未来光伏市场整合、反弹的机遇。同时,集团将继续推进储能电站相关业务,为集团最终实现“硅铁战略”提供强劲动力。

4、涉及财务报告的相关事项

(1)与上年度财务报告相比,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核算方法发生变化的情况说明

不适用

(2)报告期内发生重大会计差错更正需追溯重述的情况说明

不适用

(3)与上年度财务报告相比,合并报表范围发生变化的情况说明

截至2013年6月30日止6个月期间,本集团新增5家子公司(2012年:4家),注销3家子公司(2012年:2家)。

a、报告期新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单位:人民币千元)

名称2013年6月30日

净资产(负债)

截至2013年6月30日止6个月期间亏损备注
    
榆林市比亚迪新能源有限公司9,96238新设成立
BYD Coach & Bus LLC(320)323新设成立
BYD Energy LLC(79)79新设成立
BYD Busses Mexico, S. De R. L. De C. V新设成立
BYD De Panama, S.A新设成立

b、由于公司注销报告期不再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单位:人民币千元)

 注销日净资产年初至注销日净亏损
   
比亚迪丹麦公司
深圳市比亚迪电器销售有限公司
深圳比亚迪技工学校14

(4)董事会、监事会对会计师事务所本报告期“非标准审计报告”的说明

公司2013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未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王传福

2013年8月23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