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4版:机构解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03月16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做策略少做预测
□海康人寿投资部经理 刘思恩

 □海康人寿投资部经理 刘思恩

 

 单边牛市和单边熊市,需要的是惯性思维和一根筋走到底的信念,但市场更多时候不是那么简单。最近两周股票走势就非常考验人。乐观者认为,每次单边上涨,不可能以一个“光滑圆润”的头部作为结束,至少还要反抽到前期高位挣扎一番;而悲观者的理由更多,大盘从最高点到本周最低已达8%,所有基本面的负面因素只在累积而没有被舒缓,下跌的理由继续存在。

 这时若能准确对未来进行预测当然很好,但实际上如果真的存在清晰的、符合逻辑的预测,市场也不会走成这个不上不下的样子。很多券商策略报告常谈的一些内容是宏观经济数据的解读、行业周期会如何轮动、在财务数据预测准确的前提下某股票的合理定位等等,其实他们的数据如果真的可靠,推理真的有因果关系,那就不叫策略了,而是可以直接推导出结果了。事实上,策略分析师们依然没有跳出行业和公司研究员们的理工科思维模式。

 我比较喜欢一句投资谚语:多做策略,少做预测。策略是安排事后措施,而预测是事前打提前量下手。做应对策略的是八方接应收拾残局的殿后将军,而提前做预测的是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所以往往预测听上去要“酷”很多。但现实生活中诸葛亮百年一遇,而且多次算计精准的诸葛亮也没盼到最后的胜利,成功往往还是留给那些稳扎稳打、见招拆招、随机应变的实力派。

 证券行业里,自己手里没钱而靠别人的钱讨生意的卖方,比如股评家、行业和公司研究员、募集职能大于投资职能的某些私募等等,充斥着做提前的预测,甚至只有预测而完全不做策略。但是手里管钱的买方,比如基金经理、保险投资经理,掌握着调度资金的权力,分享着投资成功的收益,也要承担决策失败的后果。这样的资金管理者,固然不可能毫无主观预测,但也不可能完全靠预测来保住饭碗。况且,他们的领导也不会傻到真的相信自己公司招到了一个有本领预测市场的超人。所以,除了预测,他们更要理性周全地谈谈策略,尤其是预测失败后该有什么策略。

 策略分析师们总是流于肤浅的预测,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往往没有机会管钱。公司里本来真有权管钱的人就不多,甚至他们中间有些人从来都没自己炒过股票、买过债券。事实上,现在的研究员们本职工作已经忙得昏天黑地。他们每天清早要开晨会提观点,给客户发海量短信和连篇累牍的邮件,隔三差五要出差调研公司,挤出来的业余时间还要拜访客户请客吃饭,哪有时间打理自己的投资?

 但是真正的投资管理者,不是拿投资当打电子游戏那样享受过程,而是必须对自己管的账户真正负责。投资管理者必须了解资金的来源,资金的提供者的欲望、顾虑,什么结果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即便这些钱完全是自己家的,也要多问问自己这些问题。如果预测失败,应对策略又没做好,就要承受业绩考核被差评、家庭重大经济计划推迟、搁浅的后果,甚至更严重的,会导致失业、家庭破裂。如果考虑到这些问题,相信很多人就不会随意做预测,不会每天都对市场变化和公司动态轻率地发表个人意见。

 证券投资策略,还要跟个人的生活结合起来。一年到头可以充满精力把时间完全奉献给市场的人是很罕见的。大多数投资经理在公司里必须抽出时间应付重大会议、高管沟通、人事管理、行政流程等事务,而自己家里也要安排家务、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以及自己的身心健康管理。所以“全市场、全品种、全天候”的作战,只可能发生在年轻的卖方分析师的报告里,而一个真正管钱的投资经理,每年势必在某些时点、某些品种上有所取舍。

 金融投资不是自然科学。它表面上是管理证券市值的学问,但本质上是管理委托客户,以及管理人自身的欲望和满意度的学问。脑子里只有股票的人,是做不好投资策略的。面对眼下这种两难的股票市场,我觉得最好是持中庸仓位,对市场淡然处之,而把时间多留给读书看报,关心社会,同时也别忘记珍惜大好春光,多和家人出游散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