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03月05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流动性相对宽松无虞

 □本报记者 葛春晖

 

 春节过后,央行重启正回购操作、连续两周公开市场净回笼引起了广泛关注。年初以来市场上持续乐观的资金面预期生变,甚至有人担心货币政策会由此开始向偏紧方向倾斜。综合来看,央行此举更多是根据经济、通胀环境以及流动性供给格局变化做出的灵活调整,未并超出“稳健”基调下的“微调”范畴。在经济尚处弱复苏阶段、通胀形势温和可控以及全球主要经济体量化宽松短期难言退出的背景下,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有望保持相对宽松格局,货币市场利率也将重新回落至公开市场利率附近平稳运行。

 近期市场情绪的波动,主要缘自两个接踵而来的“超预期”事件。一是央行在节后首周重启正回购操作;二是上周四逆回购操作询而未发,最终实现连续两周净回笼。可以说,二者对市场预期形成渐进式影响。不过,观察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经济、通胀环境及流动性供给格局的变化不难发现,央行上述举动均有迹可循,且并未超出“稳健”基调下的“微调”范畴。

 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增速、物价增幅相继见底回升,货币放松的空间相应逐渐收窄。特别是去年12月之后,流动性供给格局生变,外汇占款一改前期连续低增甚至负增长局面,出现强劲增长态势。去年12月,外汇占款增长创下1345亿元的近11个月新高,且有分析认为,今年1月新增外汇占款可能多达数千亿元。在这一背景下,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压力随之大增,逐步收敛公开市场投放力度就成为央行必然选择。正回购之所以迟迟面世,主要原因或是出于春节因素的考虑,而且随着节后最后一批逆回购到期,(下转A04版)

 (上接A01版)公开市场已无逆回购存量可达到自然净回笼目的,重启正回购也变得顺理成章。

 至于逆回购的缺席,则更容易理解。节后银行间市场资金面趋紧除了公开市场连续净回笼的因素之外,更多是受到了存款准备金例行缴款、月末资金需求攀升等短期因素的影响。而随着这些短期干扰的消退,加上节后流通中的现金回流、外汇占款有望延续增长等因素,跨月后银行体系流动性完全可以通过自我修复功能得到改善。上周四是2月最后一个交易日,因此央行确实没有必要继续投放资金。事实表明,3月4日货币市场利率全线显著下行很好印证了这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公开市场已实现3000亿元月度净回笼,只不过在央行继续滚动开展逆回购操作,特别是央行宣布推出短期流动性调控工具(SLO)之后,市场上对于资金面的预期越来越偏向乐观,对央行回笼则进行了选择性遗忘。同时,由于机构在乐观预期下更倾向于低备付、高融出,市场流动性由此进一步趋于泛滥,并反过来强化了机构的乐观预期。最终,市场形成了央行将无限满足市场需求、资金面将持续宽松的错觉。

 如此看来,节后市场对资金面的预期之所以发生急速逆转,不是因为央行调控方向和力度有了多大的变化,而是市场对央行投放产生依赖之后,重新遇到央行微调时而感到的不适应。

 前瞻地看,鉴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依然较强,而物价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加,当前货币政策已缺乏持续放松的基础,因此,类似春节那种流动性持续超预期宽松的局面已难再现。但考虑到我国经济尚处于弱复苏阶段、物价形势相对稳定,加上全球主要经济体量化宽松短期难言退出,中短期内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保持相对宽松格局仍是大概率事件。可以预期,未来管理层仍将根据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情况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投放或回笼的力度,正、逆回购并存的现象或时有发生。就货币市场利率而言,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正、逆回购操作利率长期持平,已经为市场利率绘就了基本坐标。预计在中短期时间内,货币市场利率有望围绕公开市场利率维持总体平稳运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