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7版:大众理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01月19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银行理财“高收益”渐失
“来回倒腾”需算细账
□本报记者 陈莹莹

 □本报记者 陈莹莹

 

 “尊敬的客户,根据监管政策要求,您需要进行风险测评,确定您的风险承受能力是否能购买理财类产品。”经常通过网上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白宇被告知,欲购买该行的理财产品,需重新进行包括家庭收入、预期回报等十五项测试。

 “怎么这么麻烦?以前可没这么多事儿。”当白宇咨询银行客服时,被告知这是来自总行的最新规定,而且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推出了类似规定。

 银行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由于近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飞单门”、“兑付门”等各类风险事件接连发生,在监管部门加强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监管的同时,一场针对理财业务的风险自查行动正在全国各地银行系统间悄然展开。

 网点设风险“预警”

 白宇明显感到,近日去商业银行网点咨询银行理财产品相关事宜时,工作人员的回复和解答比以往专业得多。“以前我们去咨询,理财经理就会直接推荐该买哪个,但是从来不会说更多细节,甚至连保本不保本都说不清楚。”白宇表示,自己在多家商业银行购买过银行理财产品,感觉大型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比中小银行的理财经理更专业。

 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访多家商业银行网点时发现,多家商业银行将普及银行理财产品信息的宣传册摆放在显眼位置,并且反复向咨询的客户强调银行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与代销理财产品之间的区别。

 白宇在网上银行做风险测试时还发现,与以往的客户风险能力测试相比,新测试明确指出“高回报附带高风险”,且银行非保本产品可能面临本金亏损的风险,如设置了当投资理财产品价值出现负收益时,投资者的反应及可承受的价值波动幅度等问题。

 中国银行北京市某网点的客户经理对记者表示,“您在选购理财产品时,要看清楚到底是不是银行自己发行的。一般而言,银行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风险较低,而代销的诸如信托类理财产品,其预期收益率较高,相应的风险也高得多。”这位客户经理坦言,自监管部门要求银行自查起,各家商业银行都加强了对网点客户经理的培训,从基层开始设置风险“预警”。

 针对多家银行代销理财产品风波,银监会已在近期下发《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代销业务风险排查的通知》,要求各银行加强内部管理,对本行代理销售的第三方产品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排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近日再次强调,2013年要严格监管理财产品设计、销售和资金投向,严禁未经授权销售产品,严禁销售私募股权基金产品,严禁误导消费者购买,实行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分账经营、分类管理。

 预期收益率走低

 “元旦假期前,我的客户经理给我发短信,一款40多天的保本型产品,预期收益率能达到4.6%,可现在一下子跌到3.8%。”看着银行的通知短信,白宇感叹道。

 而多家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也向记者证实,2012年,受央行降息和降准影响,人民币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由年初的5.2%下降到11月的4.3%,直到2012年底才有所回稳。不过,随着2013年的到来,银行资金压力有所缓解,目前在售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出现下滑,以预期年化收益率3.5%至4%的产品为主。而2012年年底经常能看到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在5%以上的理财产品。

 “我们也没有办法,银行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大多数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所以不可能做到那么高的预期收益率。”一位大型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如是说。她表示,如果投资者希望预期收益率高一点,可以选择通过网上银行购买该银行推出的“夜市理财产品”,其预期收益率高于柜面和一般网银理财产品,其幅度约为0.1个百分点。

 银行业内人士预计,通常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有“年底比季底高,季底比月底高”的特点。随着年终银行考核压力的缓解,新发售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必然有所下滑,预计未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仍旧会持续下行。

 “倒腾”需算细账

 白宇发现,与以往大力推荐理财产品不同的是,银行客户经理现在总是在第一时间告诉投资者,“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但绝对不同于存款。”

 资深理财经理介绍,理财产品的最低认购金额为5万元,但由于理财产品投资的渠道和方向不同,产品的风险、收益水平以及认购起点也会不同,并且在购买理财产品后,客户一般不能选择提前终止,即无法像存款一样可提前支取。因此购买理财产品前要根据个人情况,合理进行投资。

 银行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首先必须了解所投资的产品到底是银行的理财产品,还是银行代销类产品。在投资理财产品前,一定要切实了解理财产品的具体投向。投资者要降低不切实际的高风险收益预期,不要参与不熟悉的投资产品,必须做到明明白白投资。

 此外,业内人士还提醒,有些像白宇一样的普通投资者,热衷于将资金在不同银行的理财产品之间“来回倒腾”,期望能实现收益最大化,却没有考虑到其中的成本及银行理财产品“真空期”带来的损失。比如,虽然钱已划入理财账户却未起息,产品到期后收益仍未兑付,银行理财产品前后“真空期”可能蚕食投资者的收益。鉴于不同银行和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真空期”不尽相同,投资者购买前需货比三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