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机构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脆弱资金链是“致命伤”

 极高的收益让不少投资者动心,该公司标榜的资金安全则意在让投资者“安心”。

 该公司业务员介绍,理财合同明确指出,公司实行先行赔付制度。公司已经设立了相应的风险保障金。每借出一笔钱,公司计提2%纳入风险资金账户,用于风险准备来抵补可能出现的损失。“公司将保证资金安全,即使借款人偿付困难,公司将会代偿所有本金和收益。”

 不过,上述该公司人士坦承,通过打电话这种“大撒网”式地拉客户,“自然是良莠不齐,水到底是深是浅,公司也没底。”他进而表示,公司采取最简单的规避风险方式就是将资金打散,“让鸡蛋分散在多个盘子里”。

 一般客户的借款规模就在3-4万元左右,公司明确提出贷款总额不能超过每个月资金流水的8倍,企业法人和个人融资一概不能超过50万元。

 “银行能够将信贷资金用途进行监控,防止进入房地产、股市等高风险领域,但我们这样的公司风险防范能力很低,即使客户拿资金去赌博,公司也只能听之任之。”

 针对公司在经营上的巨大风险敞口,业内人士表示,脆弱的资金链往往是这种公司的“致命伤”。宏观经济不好,企业的资金出现周转困难,企业的坏账开始增加,资金周转立即会出现问题。

 “企业的贷款期限大约在2年左右,而理财资金往往一年就会到期,期限的错配自然会加剧企业的资金调度难度。当一家融资企业出现延迟偿付,如果没有增量资金救场,企业就可能因为流动性而经营困难。”

 “一旦理财资金出现集中提取,企业可能就会不堪兑付压力而宣告破产。而那一点风险准备金无疑是杯水车薪。”

 上述接近监管部门人士表示,这种居间模式安排,里面的风险环节太多。一是道德风险。这种理财模式往往要求投资者将资金打给公司中某个人的账号,若企业主移民海外,将资金拿走了,同时让公司破产倒闭,这会让投资者血本无归。

 二是公司担保能力不足。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发现,现在很多“人人贷”公司宣称在资金募集和投资方建立了“防火墙”,但基本上是在一家集团的不同分公司而已。甚至居间模式提供的担保方也往往就是集团本身。“这基本上是一根绳上的多只‘蚂蚱’,风险爆发的时候肯定是一起完蛋。整个集团都建立在十分脆弱的地基上。”该人士表示。

 该人士称,试想一种金融产品要通过超市公开售卖,要通过各种电话去放款,混淆大家的认知,从投资者教育的角度,必须提示给投资者,这里面“风险极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