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09版:第九届中国基金业金牛奖巡访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2年06月11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银基金 练好内功才能“饮马江湖”
□本报记者 田露

 □本报记者 田露

 

 在“股债双杀”的2011年,中银基金旗下固定收益产品逆势挺立,中银货币、中银增利、中银双利乃至当年成立的中银转债基金,都取得了相对于同业较为突出的业绩,公司由此也荣获“债券投资金牛基金公司”大奖。

 面对多家基金公司开始将战略重点转向固定收益业务,业内竞争明显加剧的局面,中银基金固定收益投资总监奚鹏洲表示,中银基金不惧怕竞争,债券投资方面没有一定时间的投研资源投入和品牌积淀过程是难以做出成绩的。中银基金的债券投资能力已在业内享有一定声誉,未来目标是向“第一梯队”迈进。

 沉稳果敢 注重沟通

 中银基金固定收益团队目前的主力成员大都具有10年左右的投资经验,且均是从保险、银行等体系汇聚而来,如中银转债基金经理李建、中银货币基金经理白洁等,市场经验丰富和心态沉稳构成了这支团队的一大优势。

 正因为经验丰富,这些基金经理善于判断大势,敢于在市场最悲观低迷时及时出手,为随后的投资业绩积累下良好筹码。以李建所管理的中银转债基金为例,在去年该基金的建仓期,转债市场恰逢“石化转债2”事件的冲击而出现剧烈调整,是继续缓慢建仓还是看准时机积极加仓,成为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但基于对大盘转债已接近债底的观察,李建逆势积极建仓,由此较好地把握了转债市场的估值修复行情。

 业绩的领先,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中银基金有着银行系公司稳健的传统,较少“剑走偏锋”。去年以来,货币基金收益率屡创新高的现象引人注目,但中银货币基金的基金经理白洁表示,出于风险控制考虑,中银货币在资产配置上更多青睐同业存款,不会单纯为了收益率而去买一些低评级短融。在目前发债主体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对于市场不断追捧低评级债券的现象,她认为还需保持一定清醒。

 有着多年交易工作背景的中银基金固定收益投资总监奚鹏洲,非常注重基金经理的实战经验培养。他表示,在强手如林的债券投资领域,要做到业绩胜出就必须“敢买敢卖,先人一步”。去年中旬,在城投债风波爆发之前,中银基金基于对市场情绪的判断就开始抛出城投债,由此部分地规避了这一风险;而今年以来,信用债行情火爆,他们也在考虑或许该获利了结。

 奚鹏洲认为,作为债券投资人,是否具有良好的“自上而下”宏观分析能力极为重要。以今年的市场为例,如果能提前判断中国的经济下行趋势不可逆转,适时拉长久期及配置相应品种,就能把握住存准率下调所推动的收益率快速下行机会。此外,他也非常看重对投研成员在沟通、交流能力上的培养。

 “一个好的投资经理往往也是一个好的营销者。”奚鹏洲如是说。他表示,债市作为场外市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关系维护非常重要,债券投资人如果与发债主体、债券承销人等建立起了长期友好的关系,对于投资管理将会裨益良多。为此,中银基金积极鼓励固定收益团队的基金经理、研究员参与企业实地调研或同业交流活动。而就机构间的互动而言,中银基金目前已成为许多企业发债路演时的必至之地。

 奠定底蕴 展望创新

 在奚鹏洲看来,债券投资未来三至五年都面临着良好的市场环境,因为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大多数行业的利润率都会下降,投资者也会更为重视确定性的收益,从而推动固定收益市场的红火景象。他表示,银行系基金公司先天就是非风险偏好型的,股东对中银基金的定位与发展思路十分明确,对于中银基金在固定收益领域的重点发展也给予了鼓励与支持。

 要在日趋加剧的竞争中胜出,需要练就强大的“内功”。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中银基金固定收益团队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梯队建设以及研究的专业化能力建设方面都勤奋耕耘,且成果可圈可点。目前,部门成员已达到十多位,其中研究员共有6名,分别覆盖了宏观、策略、信用、可转债、利率以及信用利差、量化等多方面。全面细致的研究实力,也化为了投资决策过程中的强大源动力,这是中银基金多位基金经理所一致认可的。

 奚鹏洲表示,中银基金目前所管理的固定收益资产规模已占全公司公募基金总体规模的“半壁江山”。要做成一流的固定收益管理团队,不仅需要业绩说话,同时也应具有较大的资产规模,只有这样才能使业绩回报惠及更多的普通投资者,更好地回馈社会。他认为,要实现这样的远景,目前的发力点应在产品创新上面。“作为先天拥有较多资源的银行系基金公司,中银基金未来的产品创新将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分级、理财基金等方面,而将更重视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匹配,进一步拓展可投资领域,如高收益债券、资产证券化领域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