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2年06月11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基金业荟萃各方精英

 筑巢引凤——

 目前,70余家基金公司和几十家相关机构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机构与市场共发展,吸引了各方英才。从某种意义上讲,过去、现在和将来,业内同仁齐心协力筑好每个基金公司的“巢”,从而筑好整个中国基金业的“巢”,是荟萃精英之根本。精英荟萃,更好“筑巢”,为投资者不断创造新价值。

 经过多年市场竞争,基金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目前大部分基金公司的总经理来自于市场招聘或自身培养。事实证明,基金业已基本具备培养优秀职业经理人的能力。据统计,在66家基金公司中,由基金业内成长起来的总经理占37家,占比超过一半;其余公司中,有5家通过市场化从外部引入总经理。不少公司在引入职业经理人之后获益匪浅,业绩和规模实力显著提升。

 每年,以各基金公司为主体,上到董事长、总经理,下到人力资源总监、人事员,抓紧选招应届毕业的优秀研究生、本科生,与其他行业争夺尖端人才十分剧烈。一些大型的基金公司通常将北大、清华、人大、中央财大、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浙大、西南财大、西安交大等名校作为物色毕业生的定点。

 中国基金业在大发展中吸引了大批海外优秀基金人才的加盟,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内以基金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启动海外人才计划,借鉴海外基金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推动中国基金业和海外基金业的融合发展。

 具备国际资产管理从业经验、海外名校专业背景的国际化人才,怀着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投身于中国基金业,在各基金公司屡见不鲜。上海的一些基金管理公司曾经参加了两次海外金融人才招聘。第一次是2008年12月,先后前往伦敦、纽约和芝加哥招聘,引进了数十名海外金融人才;第二次是2009年12月,先后在纽约、多伦多和新加坡招聘。

 以资产管理规模排名居前的南方基金为例,40%的投研人员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验。98名投研人员中有17人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在博时基金,同样也有不少专业人员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名校,并有多人曾在巴克莱全球投资、摩根士丹利、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任职。

 现任纽银梅隆西部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的胡斌,曾长期在纽银梅隆从事投资管理业务,参与设立纽约梅隆旗下对冲基金子公司,并兼任两个对冲基金经理。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刘震,从1995年加入D.E. Shaw&Co量化对冲基金,到2008年创建自己的对冲基金红色资本(The Red Capital, LLC),不胜枚举。

 这些海外归来的基金专业人才,除了管理QDII和在香港子公司从事海外相关业务外,还有相当部分从事国内基金投资、基金产品设计、基金营销等方面的工作,将他们在海外从业经验应用到国内投资管理实际,为所在的基金公司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持。

 “人才是资产,也是投资”,兴业全球基金管理公司就是这么认识的。新员工素质基础很好,但好玉需要雕琢。他们与其他大多数基金公司一样,非常强调新进人才的培养,制定严格的培训体系。公司各部门会为新员工指定专人,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让他们快速熟悉新环境、融入新团队。

 “建立一级一级负责的导师体系,对导师的考核是干部提拔的条件。”南方基金人力资源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始于新员工的导师制又是责任制,对快速培养新人、传承优秀公司文化作用显著。公司的做法是,新员工有资深员工做导师,资深员工有部门领导做导师,部门领导有公司分管领导做导师。

 博时基金管理公司则另辟路径。公司对不同岗位系列员工均有不同职业发展规划,无论是通过校园选聘还是社会招聘进入博时基金的新员工,一开始就配置各种培训安排。他们认为,引进的人才越优秀,越需要富有个性化的培育。因此,他们的培训计划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

 正是有了许多基金公司这样的不懈努力,层层高管和不同年份专才的薪火相传,终于形成了今天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行业人才济济、创造辉煌的壮观局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