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前沿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2年06月04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定价权应成人民币国际化首要战略目标
□中国战略思想库

 □中国战略思想库

 

 人民币开放步伐正加快。温州和深圳的金融改革步伐加快,汇率浮动幅度扩大,伦敦将成为另一个人民币离岸中心。这些变化好像是在加快人民币开放的准备,但当前社会各方面对人民币国际化所要达到的目标仍缺乏共识,而没有目标会使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难以统一。

 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的背景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今年有进一步加速趋势,主要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

 首先,金融危机冲击美元,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实际上,人民币国际化更多不是设计出来的,没有所谓的蓝图,而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机会。2008年金融危机从经济基础和政府信用两方面造成美元本位制基础的松动,美国银行体系缺乏流动性,无法再提供美元贸易信贷,对贸易融资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美元汇率出现剧烈波动。在贸易融资萎缩和美元剧烈波动的情况下,贸易伙伴国企业普遍希望使用币值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从而规避使用美元结算的汇率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此外,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相继发生,在债务危机不断演变的情况下,美元的霸权地位受到冲击,欧元和日元面临巨大压力,其他货币目前难以担当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这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广阔空间。

 其次,人民币国际化是谋求国际优势战略地位的需要。新全球化以来,世界经济结构明显重组成金融国家、制造业国家和资源国家三大板块。中国属于制造业国家板块,作为制造业大国,必然是资源需求大国,但因为人民币没有实现国际化,很难谋求资源的定价权。中国正受到资源大国和金融大国的夹击,利润被资源国家和金融国家瓜分,未来还面临严重的资源约束和成本约束。如果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因此中国亟需在推动实体经济过程中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第三,一个国家货币的国际化是其综合国力的金融折射,也是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历史命题。当前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一开始就步入了开放型的经济轨道,因此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人民币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国际货币体制。

 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因素

 从国际看,与以前不同的是,现在各个国家核心利益是货币利益,美国正是通过美元独大的国际货币地位对其他国家进行财富“掠夺”和政治“胁迫”。虽然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的金融市场受到一定冲击,但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避险资金仍然青睐美国和美元市场。维持美元的霸权地位,符合美国的国家战略,意味着美国有充足的动力遏制其他货币的崛起。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会改变未来国际政治秩序,动摇美元在世界中的霸权地位,美国肯定不会坐视不管。

 从中国的贸易格局来看,中国对于东亚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处于贸易逆差状态,这有利于人民币对外输出。东亚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天然阵地,更是构建人民币货币区的必经之地。然而,当前整个亚太地区是美元湖,而且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地区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增长极,如果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将对美元的货币霸权产生很大冲击。

 从国内看,市场建设还不足以支撑人民币国际化。一般国际货币的条件,最突出的还是市场建设。1971年之后的美元体制,就由三个支柱性的制度组成:一是汇率的决定机制,二是国际收支失衡时的调整机制,三是国际流动性的供给机制。因此,要想挑战目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美元地位,必须构建完全超过美国的三个市场。从当前来看,中国是以银行结售汇制和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构成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由此形成的汇率并不是真正的市场汇率。而且人民币无法提供国际流动性,也无法提供任何手段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

 以跨境贸易结算和发展离岸人民币中心方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不可持续,也不见得有利。自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以来,由于人民币升值的明显趋势,吸引了大量人民币资金沉淀在香港,也使得人民币跨境结算中的进出口结构严重不平衡。这就使得这种形式的人民币国际化带有太多的投机性质,因此是不可持续的。另外,长期以来中国对美国贸易一直处于巨大顺差,由此积累了超过2万亿美元形态的外汇储备,在美元及美元资产不断泡沫化的背景下,中国外汇储备所累积的风险越来越高。但中国对亚洲地区的贸易有长期巨大逆差,例如去年对日、韩、台、东盟等地区的贸易逆差高达2380亿美元。这种情况对中国本来是一件好事,因为持有这些泡沫化美元的风险,可以通过中国对亚洲地区的进口支付向亚洲分散。但是,如果持续在周边推动人民币结算,美元的风险就只有由中国一家来扛。如果我们预测美国未来很长时间里难以走出危机,持续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就不是明智之举。

 定价权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目标

 虽然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人民币国际化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有研究试图量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好处,比较多的就是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减少兑换成本和对冲成本。还有人认为,国际化后人民币可以成为储备货币,获得铸币税收入。但问题是人民币想发展成为储备货币是一个相当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从当前来看,这是无限的目标,短期内无法达到。

 现在来说,一国货币绝对不仅仅是价格符号,而是攫取财富的一种手段。在全球整个财富分配当中,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目的是扭转失衡的格局,如何在创造财富进程当中保护自己的财富,才是人民币国际化真正需要达到的目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取得国际货币的主导地位、获得定价权是比资本市场放开和成为储备货币更加本质的目标。因为开放无非就是把门打开,但是如果能够掌握定价权,才是开放的目标和关键。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和战略设计,应围绕定价权进行,这才符合中国的核心利益。

 从历史经验来看,日元国际化的教训需要吸取。日元虽然实现了国际化,但由于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没有定价权和话语权,成了一种廉价的融资货币和炒作的对象。因此,获得定价权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首要战略目标。

 中国资本市场应有限放开

 在确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后,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实现该目标,也就是路径选择的问题。从国际货币体系来看,当前实现国际化的货币主要有美元、欧元、日元。美元是强权辅助下实现的国际化,虽然其贸易结算—资产定价—国际储备的国际化路径可以借鉴,但借助强权进行国际化的经验,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已不具有多少可复制性。欧元国际化是在区域一体化的基础上推进的,但中国面临的区域一体化比欧元区更加复杂,可以借鉴,不能完全复制。日元国际化走的是一条金融深化与发展的道路,通过外汇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经常账户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利率与金融市场自由化使日元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普遍使用的货币。日元国际化也只是形成本国银行、企业和离岸市场的自我循环,而没有达到日元被国际认可或者在国际大宗商品贸易结算获取主导权和定价权的地位,所以日元的国际化模式,特别是贸易结算加上离岸市场的模式,对于中国来讲也是不合适的。

 因此,人民币国际化道路必须具有中国特色。根据一般货币国际化的道路,人民币国际化要以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为前提。换言之,只有在资本项目完全开放之后,人民币才能真正成为国际货币。虽然目前人民币已具备自由兑换的条件,但是在完全拆除资本管制“防火墙”,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将受到巨大的冲击。

 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美欧日债务危机不断深化,量化宽松政策或将无限延期。在新全球化以后,美国形成了货物贸易顺差和资本项下逆差的国际收支平衡,但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国际投行金融生产能力遭到破坏,为了保证资本项下的逆差,进而保证国际收支平衡,美国推出唯一可用的金融商品——美债,但现在美债规模也已达其新的上限,只能依靠美元信用,也就是超发货币来实现其资本项下的逆差。从欧元来看,欧洲在整合当中步履维艰,欧元区现在决定让其银行系统处理高达2.6万亿欧元的有问题债务。2.6万亿欧元债务,大概相当于欧洲银行资本金的一半以上,有可能引起欧洲金融动荡。这个过程一定伴随着欧洲经济的紧缩,财政、金融市场、银行体系的紊乱,欧洲化解这个问题只有靠大量放贷,就是所谓的定向宽松。

 从国内来看,虽然中国经济成长较快,但产权市场化进程较慢,尤其是资产价格升值远远没有释放,也没有被广大企业、民众分享。举例来说,假设企业中应该有十分之一上市,中国有700万家经营性企业单位,十分之一上市就是70万家,但现在仅仅有4000家上市公司。如果在产权市场化阶段刚刚起步的时候,就打开中国的资本市场,大量的国际资本就会流入国内,特别是在美欧日量化宽松无期限的情况下,公司股权将会被其掌握。这样我国改革开放前30年积累的财富就被其他国家拿走,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另外,货币国际化包括很多部分,可以分为贸易结算的国际化、定价的国际化、融资的国际化、投资的国际化和储备的国际化,后三者需要自由兑换,而前两者不一定需要自由兑换。目前来说,中国的第一步已经做得很大,现在需要推进的是第二步,即定价的国际化,这两步并不需要完全放开资本市场。

 但从长期来说,人民币国际化最后要实现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目标,也需要逐步放开资本市场。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一个中间途径,往前走一大步,不是完全开放,而是在特定的范围内放开,也就是有限的放开。在放开时要两头兼顾,一方面要放开资本的管制,另一方面要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在战略设计方面要有管制,有放开,有所开,有所不开。

 本思想库认为,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粤港金融特区,在这个范围内推动三币流通或者两币流通,推动以人民币计价的资本和证券市场发展,贸易方面可以港币和人民币结算。因为人民币是强势货币,仍有20年升值预期,这样对其他国家具有吸引力。建立金融特区而不是大规模的开放,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冲突面减少,讨价还价的空间也相对较大,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