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02版:基金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盘潮”考验基金“一对多”成色
李良

 □本报记者 李良 上海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在首批发行的基金专户“一对多”产品中,有19只存续期为一年,集中在今年9月至年末的四个月间到期清盘。而从已到期的“一对多”产品来看,由于在一年的市场震荡中,不同“一对多”产品业绩差距明显,客户的态度也有着云泥之别:业绩好的产品到期后,客户会转而投资管理该产品的基金公司旗下新发“一对多”产品。而业绩差者,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客户流失。

 业绩是“试金石”

 首批“一对多”产品的到期清盘,首度考验了客户对基金“一对多”专户业务的忠诚度。

 以海富通基金公司为例,其与中信建投合作发行的首只“一对多”产品到期清盘后,由于一年震荡市中该产品依然获得了超过20%的收益率,在同期发行的产品中处于前列,受到客户的好评。据中信建投相关人士表示,该产品到期终止后,许多客户期望能够迅速复制一只同样的产品,并表示出十分强烈的再次认购意愿,在此背景下,海富通与中信建投迅速发行了一只为老客户“量身定制”的新产品,结果在短短半天时间内便销售一空,而购买者大部分就是老客户。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期“一对多”产品中,能获得这种“礼遇”的并不多。如某基金公司旗下产品就由于业绩表现较差,到期后客户流失现象严重,使得新产品的发行遭遇困境。在客户认同度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一些基金公司已经对“一对多”业务打起了退堂鼓。

 业内人士指出,“一对多”产品比拼的是绝对收益。因此,在这个领域里,业绩有绝对的话语权。而从已有“一对多”产品运作的效果来看,业绩梯队已经初步显现,产品集体表现优秀的基金公司如广发、海富通等,将更容易掌控越来越多的客户资源,这或许使专户“一对多”业务的强弱格局比公募更快形成。

 跑马未必能圈地

 首批“一对多”产品到期清盘后的不同遭遇,也给企图通过多发产品来跑马圈地的基金公司敲响了警钟。

 据了解,由于基金“一对多”产品发行采用的是备案制。虽然每家基金公司上报“一对多”产品的通道容量仍然为五只,但产品发行完毕后便可立即申报新产品,而且“一对多”产品具有较强的复制性,研发时间很短,这使得“一对多”产品数量的扩张远远快于公募产品。而其中,少数基金公司表现激进,发行数量短短一年多时间已经达到20只左右,企图通过快速发行产品来占领该业务领域的制高点。

 但事实证明,相对于公募基金投资者的“沉淀”,“一对多”客户的流动速度显然要快很多。这些客户只追求绝对收益,并不迷信基金公司规模和品牌的力量,一旦业绩不如意,他们就会立刻改换门庭。这意味着,产品发行数量多,并不代表已经圈定了独属自己的客户群,也同样不代表着已经在这个领域奠定了自己的优势地位。

 某分析师就认为,单个“一对多”产品规模小、操作灵活,是其容易获取绝对收益的重要因素。一旦产品数量过快增长,而投资经理数量不够,就会出现超负荷管理产品的现象,投资操作也很容易受到不同产品差异化要求的影响,灵活操作的优势大大降低,也较难取得理想业绩。因此,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发展“一对多”业务重“量”更要重“质”,“质”是“量”的根本,不可本末倒置。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