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财经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05年04月21日 星期四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体制改革促进市场化调控
特约撰稿 巴曙松 华中炜

    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金融市场监管、企业融资问题与货币政策决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5年被称为“改革年”,如何针对2003年宏观紧缩以来中国经济运行中暴露出来的一些体制性缺陷进行改革,不仅影响到体制的运行效率,也直接影响到宏观调控的进展。

    今年以来CPI飘忽的走势,再次让人们担心宏观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当前宏观调控成果的反复,一方面说明非市场化调控手段的短期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是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依然尖锐的体制性矛盾外化的表现。在宏观调控复归市场化轨道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与体制改革的协同推进和双向互动。

    当前宏观调控的新趋势

    首先,物价走势主导宏观调控基调。在这样的基调下,当前一些因素仍然值得关注:

    ——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的压力。如,从4月1日起,国内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71.5%,除直接提高了我国的产钢成本外,还可能由于连锁反应推动CPI上涨。而去年以来有关部门对某些上游产品的价格管制的逐步松动,也对CPI的上行形成推力。

    ——物价上涨的滞后效应将逐步显现。从2002年11月至2005年2月份的28个月间,生产资料价格一路上扬,但居民消费价格并没有遵循以前的规律同步上扬。虽然价格传导机制呈现效应减弱、时滞延长、上涨幅度缩小的特点,但下游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压力正在集聚。

    ——土地、资金、劳动力和资源、公用事业等生产要素价格存在市场化程度较低,价格被严重低估的现象,这成为投资过热的诱因之一。随着要素价格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其价格被低估的局面将改变,如目前局部城市已经开始调整公用事业和工资价格,“民工荒”和煤电油运紧张背后也隐藏着潜在的涨价压力。

    其次,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得到宏观调控决策的进一步重视。近年来,西方国家房地产价格与CPI物价指数的偏离令决策者和经济学家更多地关注资产价格的走势。美国在过去一两年里,油价和粮价等核心膨胀因素并没有走高,为什么美联储还要加息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美联储非常担心,发行足够多的货币容易推动以房地产为代表的流动性泡沫。

    我国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中,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一直成为货币政策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从央行121号文件,一直到2005年3月17日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均是如此。应该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在低利率的摇篮里诞生的,尚未经历过一次非常完整的利率波动周期的洗礼,开发商和购房者的利率风险意识远比西方国家投资者淡漠,而且房地产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很高,积累了大量的风险。因此,房地产价格一旦存在着背离基本面价值的倾向,就会对脆弱的金融体系形成潜在压力,决策者必须提前干预。

    第三,调控手段走向市场化、多元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开始起步。自从国家2004年初实行新的宏观调控措施以来,我国的财政税收政策就已经果断及时地进行了调整与配合,如长期建设国债规模的下调,一些以国债筹资建设的项目资金拨付进度有意放缓。

    在2005年财政政策方向转向稳健后,我们可以看到,财政税收政策开始尝试与货币政策的协同配合,逐步从以国债手段为主转向以税收和财政贴息手段为主刺激总需求。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在央行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信贷利率的前后,税收部门表示将课征房地产交易税以抑制房地产市场的投机需求。在两项政策的协同配合下,我们可以看到,宏观调控的手段将会呈现进一步的变化。如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2004年10月底的加息和2005年3月16日对于房贷利率的调整可以看到,金融调控从前期“以数量型工具为主导”转向“充分利用价格型工具”的新阶段,通过影响资金成本从而对资金的供给和需求都产生影响。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将逐步走向间接化、柔性化,替代一些震荡太大、与市场化取向相悖的行政性调控手段。

    调控与市场化改革的下一步

    当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其核心是要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寻找适当的边界,为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创造有效的传导机制,完善微观经济主体的公司治理结构,使之对宏观调控产生合乎理性的反应,改善宏观调控工具,使之更为市场化。

    具体来看,一是应出台投资体制改革配套措施。落实投资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向社会各类投资主体明示新的投资领域行为规则,以引导投资需求健康增长,遏制低水平投资扩张,包括政府在企业投资核准环节中对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的具体操作细则和规范企业投资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以避免在执法环节上出现执法力度时紧时松的现象。

    二是推进要素价格形成的市场化改革。从传递出的各种政策信息来看,土地管理方式改革、资金市场化、劳动力保护和资源市场化已经或者正在被纳入下一步的政策重点。在贷款利率上限放开以后,以数量调节为主要特征的货币信贷调控将会加快向价格调节方式的转变,更大程度地发挥利率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另外,目前看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时机正逐步走向成熟,步伐将会适度加快,汇率浮动区间适当扩大,加快金融市场基础建设,为外汇体制改革奠定基础。而建立可行的市场化土地管理体制也是下一步重要的改革目标。“管住土地”只是阶段性行为,目前,不少地区土地供应紧张问题凸显,一些合理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这势必影响经济的正常增长。在地价形成、征地补偿、土地批租、土地收入的使用和管理方面形成规范的、合理的、有效的机制,对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和促进经济的合理增长有重要意义。

    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在当前过分依赖间接融资的背景下,金融体制改革仍是最紧迫的任务。过多依赖银行系统的间接金融积聚了巨大的金融风险,而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体制障碍严重阻碍了市场发挥配置资源优胜劣汰的作用,从而使资本市场促进企业效益改进的职能无法实现。造成一些特定行业投资过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一些地方政府的行政倾斜使得项目投资中成本收益比发生了人为扭曲。而在中央和地方的事权、财权划分不明确的情形下,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承担的经济责任越来越大,但是在现有分税制框架下,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能满足公共开支的需要,是造成所谓盲目重复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深层次原因。如果中央和地方的利益矛盾没有形成新的协调机制,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没有得到合理划分和规范,就很难保持宏观调控的成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