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读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2年04月23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通双循环堵点 实现高质量发展
● 徐强

  书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作者:贾康 刘薇

  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

  ● 徐强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的解放促使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全球化世界舞台上超常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济总量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二,贸易总量超越美国位居全球第一,制造业在规模和产能上领先于所有的经济体,被誉为“世界工厂”。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2010年前后,中国经济运行告别年度两位数增长。2015年下半年后出现了长达12个季度在6.7%-6.9%的增速区间内波动的平台状态。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和经济层面受到了较大冲击。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书的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本书立足于“双循环”概念的主体内涵,条理化地阐述新时代背景下“双循环”与“两新一重”“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体经济升级发展”“一带一路”“本土区域发展”等中国经济发展关键问题的关系,以求为充分释放中国经济发展潜力、持久应对全球竞争中的挑战与风险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已处于数字经济时代的风口,头部数字化平台企业将在“优化供给以促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中发挥独特不可替代的引领性作用:依托数字化平台对原有市场的要素结构、行业的产业结构等继续实行优化重构的突破。在要素市场方面,亟须以数据云平台所构建的数字基础设施为依托,突破关键的芯片技术,提升各要素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海量产品市场,创造出新产品、新商业模式与新业态,从而扩大新动能;在产业结构方面,数字化平台本身在价值变迁过程中衍生的新兴分工、拓展的市场容量,打造闭合的产业生态圈,将有效改善产能过剩问题。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国内完整分工体系作为依托,以生产、消费、分配、流通等多环节全面顺畅为要领,通过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当中的堵点和断点,使我国实体经济能够实现升级发展,同时能够构建“以内促外”的新竞争力。在未来“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内,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紧紧围绕深化供给侧改革这一主线,紧紧抓住改革创新这一根本动力,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通过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努力改变我国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

  短期内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为共建“一带一路”带来困扰,但“一带一路”合作不仅没有止步,反而逆势前行,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展现出强劲韧性。后疫情时期更需要“一带一路”为国际间的发展注入新动力。依靠于我国正在积极构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将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更强动力、更大空间、更优路径。

  放眼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关键阶段,只要我们紧紧抓住供给侧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贯彻实质性的结构性改革战略方针,以“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助推对外贸易与全球化中的和平发展,必将在未来如愿跻身世界发达经济体之林。

  中国长期稳增长的实现,与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正确处理预防风险紧密相连,这是必须把握好的主观因素。复杂严峻局面中风险因素的来源,就内部而言,是如何在“深水区”攻坚克难以完成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挑战;就外部而言,是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国际挑战。

  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化,工作再抓实”,并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开放,在自身稳增长的同时拥抱全球化,处理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我们就有望在跨周期的“持久战”中,掌握好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稳增长与防范、化解内外风险因素之间的长期平衡。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