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资管时代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1年11月20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央行: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

  (上接A01版)开始调整后,推动美元指数上涨、美债收益率上升,并可能对新兴经济体产生影响。

  “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对我国影响有限。”报告强调,一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体量扩大,韧性更强。二是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三是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取得进展,对外部冲击的吸收能力增强。四是我国金融体系自主性和稳定性更强,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增强。

  报告认为,我国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设计,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带来的外部冲击。一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二是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覆盖面。三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四是推动境内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转换工作有序进行。这些措施有助于隔离和缓冲风险,增强我国金融体系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

  报告表示,下一步,要继续综合施策,积极稳妥应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字当头,以我为主,增强自主性,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二是深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预期管理,完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引导市场主体坚持“风险中性”理念,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三是不断深化金融双向开放,增强境内人民币资产吸引力。

  客观看待超储率下降

  报告分析,客观看待超额准备金率下降。本世纪以来,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需求逐步减少,超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近两年尤其是2021年以来,人民银行通过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以及完善流动性管理和短期利率调控框架等措施,进一步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需求,金融机构超储率进一步下降。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末,金融机构超储率分别为1.5%、1.2%和1.4%,但同时货币市场利率运行更加平稳。

  报告认为,在坚持正常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机构超储率下降既是金融体系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不断完善的表现。当前不宜单纯根据流动性总量或超储率判断流动性松紧程度,更不能认为超储率下降就意味着流动性收紧,观察市场利率才是判断流动性松紧程度的科学方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