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1年11月02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 盈利能力持续向好
沪市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逾3万亿元
● 本报记者 黄一灵

  ● 本报记者 黄一灵

  

  截至10月31日,除中芯国际外的上交所上市公司均已披露2021年前三季度业绩。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沪市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3.92万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14万亿元。

  总体来看,沪市主板公司展现较强发展韧性,生产经营在“稳”的主基调上,保持高质量发展势头,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科创板公司立足科技创新,深耕科创主业,研发投入强度继续保持高位,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践行者。

  科创成色不断增强

  前三季度,科创板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4839.57亿元,同比增长45.08%;归母净利润合计630.20亿元,同比增长64.01%;扣非归母净利润507.96亿元,同比增长39.25%。

  从增速分布看,营业收入方面,九成公司实现营收增长,38家公司实现收入翻倍。净利润方面,七成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增长,80家公司增幅在100%以上,最高达290倍。

  在业绩快速增长的同时,科创板公司整体维持较强盈利质量。前三季度,科创板公司毛利率中位数达43%,近四成公司毛利率在50%以上,39家公司毛利率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5个百分点;净利率中位数为15%,超三成公司净利率在20%以上,70家公司净利率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5个百分点。

  伴随前期研发成果落地,科创板19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的产品商业化进程不断加速,业绩持续向好。前三季度,科创板未盈利企业营业收入合计为216.11亿元,同比增长126%,显著高于科创板整体水平;归母净利润合计为30.50亿元,较同期大幅减亏26.41亿元。

  科创板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科创成色不断增强。前三季度,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合计金额达376.68亿元,同比增长40%,投入金额已接近2020年全年水平。

  近九成主板公司盈利

  前三季度,沪市主板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33.44万亿元,同比增长21.43%;实现归母净利润3.08万亿元、扣非后净利润2.9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14%和33.45%。其中,第三季度沪市主板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37万亿元、归母净利润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75%、2.23%。 

  沪市主板共有1467家公司盈利,占比89%,较去年同期上升2个百分点。其中,超六成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三成公司增幅超过50%。亏损公司184家,较去年同期减少25家,19家上半年亏损的公司在三季度实现扭亏;亏损金额合计940亿元,同比减少3.5%。 

  分行业看,战略新兴行业表现明显优于传统产业,而环保、新能源发电等行业公司受益于绿色发展理念不断落地见效,实现业绩快速增长。具体来看,前三季度新能源发电上游的光伏设备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36.11%;下游新能源发电企业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超20.56%;环保行业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7.09%、33.78%。

  沪市主板公司大多属于国民经济传统支柱型企业。从三季报成绩单看,沪市主板实体企业增速更快,盈利质量持续改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沪市主板实体类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6.21万亿元,同比增长26.49%,实现净利润1.35万亿元、扣非后净利润1.2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69%、81.27%,增幅均远高于沪市整体水平。实体类公司净利润占沪市主板的比例达43.85%,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7.21个百分点。

  实体企业业绩高增长,得益于经营效率提升和负债水平下降。数据显示,实体类公司净资产收益率7.89%,较去年同期增加2.16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周转率达7.25次,同比提升1.03次,赊销回款能力明显增强;经营现金净流量同比增加50.26%,与净利润比例为1.18,体现了较强的盈利变现能力。三季度末,实体类公司有息负债占总负债比例38.87%,较年初降低1.5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资产负债率52.3%,低于沪市实体类企业整体水平。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初见成效

  从微观来看,上市公司业绩提升是公司潜心专营主业的正向反馈;从宏观来看,则是中国经济韧性十足的表现。此外,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初见成效,符合预期。

  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随后,上交所制定《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落实国务院意见,大力推动沪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下转A0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