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揽储搭上流量“快车” 存款“触网”风险涌动
□本报记者 欧阳剑环

  □本报记者 欧阳剑环  

  

  “可选择的存款产品类型很多,还有些收益比较高。”在被问及购买互联网金融平台存款的感受时,北京白领小向(化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的观点,互联网金融平台存款的主要模式是银行通过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销售存款产品,产品和服务由银行提供,平台提供存款产品的信息展示和购买接口(债权债务关系为存款人与银行)。

  近年来,互联网平台存款凭借门槛低、利率高等特点,成为部分银行揽储的重要手段。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此类金融产品对存款利率管理带来的扰动以及对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业内人士表示,风险管理和监管亟需跟上,解决中小银行揽储渠道之惑应从精细化管理着手。

  存款“触网”揽客多

  最早引发市场关注的互联网平台存款,可以追溯到诞生于2018年的智能存款。

  彼时,凭借低起存点、保本保息、随存随取、提前支取靠档计息、年化利率高等特点,智能存款成为揽储利器,一些中小银行在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上发行类似产品。随着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等不规范做法被叫停,多家银行已宣布清盘智能存款。

  当前,智能存款在市场上已难觅踪影,但银行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却没有止步。例如,京东数科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6月末,公司累计为金融机构推荐了逾200万个存款客户。

  以京东金融为例,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浏览其App时发现,目前逾70家银行接入该平台,在售存款产品有90款,产品门槛低、利率高、支取灵活。以某银行5年期定期存款为例,起投金额为50元,利率为4.875%,若提前支取则按该行当日挂牌活期利率结算实际持有天数的利息。

  在合作模式上,一位民营银行业务人士介绍:“在实现技术对接后,银行的存款产品得以在第三方平台上展示。通过这种渠道存款的客户,平台分成约占存款本金的千分之三。这样的分成比例几乎是业内不成文的规定。”

  综合业内人士观点,存款“触网”背后有三大动因。一是适应用户习惯变迁。(下转A0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