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读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0年09月05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路径
□邓宇

  书名:《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黄奇帆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邓宇 

  

  《结构性改革》一书分析了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指出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路径。由于中国地理区位跨度较大,历史积累问题较多,短期内解决所有问题的可能性较低,需要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举措,在动态平衡中寻求经济社会稳定。

  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

  经过四十多年的中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崛起,再到出口导向经济释放增长动能,巨大的人口红利和广阔的内需市场,在融入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中成为了最重要的贡献者和受益者,使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

  但在经历数十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经济也出现若干新问题。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中高速经济增长周期已经结束,经济在保持中低速增长的同时面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宏观经济的“三期叠加”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阶段。长期存在的粗放型发展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高能耗、高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凸显。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发展环境的当下,中国经济迫切需要顶层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仍在于结构性改革。

  《结构性改革》一书直面中国经济问题的现实和挑战,通过深刻分析大量研究数据、历史素材和案例,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清晰地展现出来。从资本市场、金融、房地产,到制造业、国企改革等,几乎都是影响中国未来走向的核心问题,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由于中国经济纵深复杂,东西部差异、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早期改革开放划定的经济特区到后来提出的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到新时代提出的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均是为了解决这种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改革明显滞后,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要素市场等,制约了经济增长空间。因此,结构性改革的择机和择时更为关键。

  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战略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新发展格局是破解当前许多复杂困难和症结的“钥匙”。

  过去数十年,我们一方面立足国内经济体制改革,通过产业布局、国企改革和地方经济竞争产生持久的发展动力,形成完善的工业与服务业体系,将超大规模的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住了经济增长的机遇;另一方面是以出口导向为主要模式,建立起比较丰富的国际贸易市场,极大改善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所以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的战略方针,一是基于中国内部的经济社会问题需要进行调整布局,包括产业升级转型,打通内需市场,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释放庞大的消费内需,这其中涉及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包括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都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实现国内的大循环。

  二是国际发展环境正在发生变化。逆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中国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并不确定,国际循环难度较大,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对外开放的措施,释放中国积极拥抱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的信号,吸引更多外资外企进入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在于供需平衡,要有坚定不移的改革决心,将更多的资金、人力、技术用到“刀刃”上。

  中国的市场经济经历了一个反复论证、实践检验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绝非易事,其中的争执、辩论和政策指导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从2001年“入世”开启高速增长阶段,期间经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近几年围绕“去杠杆”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举措不断,决策层、市场主体开始重视结构性改革的意义,包括推动建立房地产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改革资本市场、确立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和路线图、清除互联网金融和P2P风险隐患、化解金融领域不良资产,为后续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的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坚持的战略,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的主要路径,当前一些顶层设计和出台的战略方案需要一步步消化。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中国经济问题的复杂性超出经济学研究范畴,需要更多的实践与试验,任何一项决策都会牵涉到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和家庭。二是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处于下行周期,这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地缘政治问题,超出了结构性改革的内容。

  因此,理解中国的经济问题和提出相应的对策需要将语境放在宏观背景之下,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对世界的依存度也会给结构性改革带来重要影响。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