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财经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0年07月31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私募后浪露峥嵘 “技术男”挑大梁
□本报记者 吴瞬

  □本报记者 吴瞬  

  

  私募行业主力军迎来新面孔。比起80后、70后的私募基金经理,90后在量化投资私募领域风生水起,“年少多金”“技术男”“985毕业”是他们的醒目标签。而在主动投资私募阵营,80后、70后仍是绝对主力,90后还需岁月打磨。

  “技术男”潜心建模

  在量化私募中,一些“技术男”90后已成为挑大梁者。

  李明是深圳一位90后量化私募人士,虽然这几天市场有所调整,但对他影响不大。他需要做的就是维护好程序,按照模型既定逻辑投资,靠没有贪婪、恐惧情绪的人工智能赚钱。

  国内某大型量化私募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90后员工占大多数,建模、开发等工作都是他们在做。与海外对冲基金一样,我们不安排个人做基金经理。国内总有一天也会不再强调基金经理个人的重要性。”

  刘鹏供职于一家专为量化私募招聘的猎头公司。据他介绍,现在招聘的人员,除特别资深的合伙人级别,清一色都是90后。量化私募产生了一批年少多金、天赋异禀的90后。刘鹏举了一个佼佼者的例子:教育背景是985学校计算机专业硕士,2015年毕业,以高频股票策略交易为主。之前在券商自营“吃大锅饭”,年收入税后五六十万元。今年跳槽到某管理规模在50亿元至100亿元量化私募机构,预计年总收入至少增加三倍。

  一位传统私募人士称:“90后做得比较成功的是量化CTA策略,就是沉下心做自己的模型,跑出业绩就能实现价值。这种策略做好了,需求量会很大。只要业绩能上来,对于管理者的资源、背景要求就没那么高。有很多中型私募,看着背景不起眼,但根本不愁募资。”

  90后露峥嵘

  对比“技术男”90后在量化私募大放异彩,传统的主动投资类私募中,罕见90后私募基金经理。中国证券报记者询问多家百亿级大型私募,基本未出现90后基金经理,年龄最小的一位也是1989年出生。一位人士表示,对能叫得出名号的股票多头90后基金经理没什么印象。

  而在一些中小型私募中,部分90后开始显露峥嵘。北京一家中型私募就有一位刚好“卡点”在1990年出生的基金经理刘军(化名),主攻医药行业。由于资历尚浅,在公司分仓制度下,他只负责医药类基金的一小笔仓位。

  刘军的同事告诉记者,医药是个好赛道,厉害的研究员很抢手。这位基金经理是学医药出身,专业背景过硬,毕业后就去了药监局,对产业足够了解。刘军作为一名90后,虽然缺乏投资经验,但他已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我们是分仓制,也算是有了一条晋升路径——可以逐步增加一些仓位,这需要他的投资业绩能维持良好表现。”这位同事说。

  另一家深圳小型私募机构负责人称,虽然公司出现了90后基金经理,但主要做“复制策略”。“如果让90后独当一面,恐怕还需一段时间积累足够经验。”

  “后浪”成长中

  近些年,虽然有90后私募基金经理出现,但不乏因风控不严,最终“翻车”的案例。如此前自称创造“3年10倍收益”炒股神话,被舆论捧上神坛的“股神”刘正泰,其操盘的私募基金复盈1号亏损接近40%。

  私募排排网认为,90后私募基金经理业绩爆发力强,但在风险控制与回撤管理方面有所欠缺。对于90后私募来说,成为优秀私募基金经理仍需时间打磨。90后私募“后浪”到底该如何成长?百亿级私募星石投资表示,大学期间扎实的专业背景很重要,这是做公司和行业研究的基础。从招聘的专业说,券商一般倾向于“理工科+金融”的复合背景,但基金公司更看重过硬的专业背景和研究能力,学习成绩好、具备研究潜力是必须的,不一定非得是金融专业。

  作为一个资产管理规模巨大的行业,私募基金发展愈显重要。90后作为私募行业“后浪”,早晚会如70后、80后一样成为行业主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