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公司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0年07月18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度AI大单持续落地
商业化价值凸显
□本报记者 董添

  □本报记者 董添 

  

  在“新基建”大潮之下,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并为AI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日前,百度接连签下多笔AI大单,在工业制造、智慧金融和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加快推进AI业务的商业化落地。

  在此背后,近年来,百度的收入来源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以AI为代表的新业务的收入占比不断提升。随着在“新基建”领域布局的深入,百度的AI商业化价值持续凸显,以AI新业务为代表的第二条增长曲线开始显现。

  AI赋能“新基建”

  日前,百度AI呈现出加速落地之势,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先后与浦发银行和上海浦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7月13日又与中国建材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大签约分别着眼于工业制造、智慧金融和智慧城市领域。

  其中,百度与浦发银行的战略合作是在“深度学习实验室”、浦发“数字人”等前期合作成果之后,双方合作的进一步拓展,并将以“金融+科技”的方式,在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化产业链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全方位合作。

  百度与上海浦东的战略合作则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创新应用,推进全国首个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在浦东新区的落地,加速城市新一代智能管理,共同打造城市智能化升级新范本。

  百度与中国建材集团的合作则将在“新基建”的背景下,着眼于助力中国制造业持续优化升级。双方将在智慧物流、数字矿山、智慧工厂、工业无人驾驶、数据中心新基建、企业AI大脑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上述三大合作领域,既是“新基建”大潮下实现智能化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百度AI长期布局的优势应用领域。在“新基建”大潮下,百度的AI平台价值正持续凸显,在助力产业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百度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已经有超过十年的探索和积累。我们也会在国家的‘新基建’战略中继续扮演好平台型公司角色,发挥技术创新优势、积极赋能产业转型,推动智能经济早日到来。”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表示。

  在赋能“新基建”、助力产业智能化升级方面,百度AI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以智慧能源为例,6月15日,国家电网举行“数字新基建”重点建设任务发布会暨云签约仪式,与百度等合作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能源互联网建设、新技术、新产业、标准体系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五大领域展开合作。

  第二价值曲线显露

  在AI大单不断落地的背后,百度的收入来源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近年来,百度在广告之外的“其他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持续提升,随着AI变现能力的持续增强,以AI新业务为代表的第二条增长曲线开始显现。

  以今年一季度为例,网络营销(广告业务)依旧是百度最大的收入来源,营收占比达63%。与此同时,包含云服务、智能设备等AI新业务以及爱奇艺会员收入在内的其他收入达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营收占比提升至37%。

  “构建起全网最强大的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的移动生态,并在智能新业务的营收规模化上取得更大突破。”在今年的一封公司内部信中,李彦宏这样定调百度2020年的发展目标。

  为此,在5月18日举行的百度夏季云智峰会上,百度智能云发布了全新战略和新架构。百度CTO王海峰表示,“在新的架构下,基础的云计算结合AI中台、知识中台、大数据等,使AI起到抓手的作用,更快更好地发挥驱动力量,加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

  “新基建”大潮的来临,则为百度AI业务的商业化落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百度大脑、飞桨、智能云、Apollo等为代表的AI平台,已成为AI领域的重要基础设施,持续推动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升级。

  其中,Apollo的商业化价值不但凸显,运营率润率持续提升。今年4月9日,百度Apollo还正式对外发布“ACE交通引擎”,首次披露Apollo智能交通解决方案,系统解读百度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方面的业务规划。

  据介绍,“ACE交通引擎”采用了“1+2+N”的系统架构,即“一大数字底座、两大智能引擎、N大应用生态”。目前,百度Apollo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已经在北京、长沙、保定等10余个城市落地实践。

  尤其是2020年以来,凭借先进的智能交通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百度Apollo先后拿下重庆、合肥、阳泉等多地大单,并于多个地方政府和多家公司达成战略合作,积极响应“新基建”政策,助力智慧交通的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