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读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0年06月06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破怪圈 做洞察人性的聪明投资者
□郑渝川

  □郑渝川 

  

  你很难相信,更难以想象,充斥着无数聪明人的投资市场有时竟会被一些无稽的“惊讶”事件所扰动。

  2006年1月31日,谷歌公布了2005年四季度财报:营收增长97%,净利润增长82%。这本该不是个坏消息,但由于谷歌业绩低于华尔街分析师预测,财报变成了一个“负面惊讶”(negative surprise)。消息一公布,谷歌股价在几秒钟内跌了16%,不得不停牌。交易恢复后,股价继续下挫。

  类似事件还出现在2000年。苹果公司公布的季度收益(同比增长27%)低于分析师预期,苹果股价因此跌去52%,许多人惊慌地抛掉苹果股票——如果当初他们不卖出那些股票,并继续持有6年的话,到2006年将获得6倍收益。

  投资者何以“一惊一乍”

  美国著名的财经专栏作家、《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贾森·茨威格在其所著的《投资的怪圈:成为洞察人性的聪明投资者》书中指出,金融市场上,经常出现一些小小的意外事件,引发投资者不安乃至恐慌。

  据统计,在美国股市,近20年内就有9.4万份对季度盈利的预测报告,而这些预测带来超过2.9万次的“负面惊讶”。2006年还出现过某上市公司公布的季度每股收益仅比分析师预测少0.1美分,股价却下跌21%、市值蒸发25亿美元的事件。

  为什么投资者会因为意外事件“一惊一乍”作出有违理性的反应呢?脑科学研究表明,人大脑中的“前扣带回皮质”负责对意外信息的处理。前扣带回皮质中的神经元能够在不到0.3秒的时间内对各种意外或冲突做出反应。本来这是人类进化中形成的优势,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外在风险,但我们必须意识到,之所以我们到现在仍然保留着对外来刺激、意外消息的“一惊一乍”,是因为“一惊一乍”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多数情况下,哪怕纯属误判,也不会造成多少具体损失。相反,却可能带来相当惨重的损失。

  企业当然清楚投资者对于“负面惊讶”的“一惊一乍”反应,以及对利好消息的过度乐观反应。所以,一些企业就设法通过财务操作让财报变得好看,至少要符合市场预期,这也因此催生出相应的财务造假。尽管财务造假行为是不可持续的,但为了满足具体盈利指标,仍有相当一批公司铤而走险。

  如何避免过度“惊讶”反应所带来的负面结果?该书给出的建议是,我们要承认自己对于未来、风险、市场的了解都是有限的,不要对所谓的“成长型”股票抱太高期望,与此同时也不要因为某只股票、某个投资组合的收益未达预期而过度反应。

  如何走出投资怪圈

  本书根据神经经济学、行为经济学重要原理,发挥了作者长期报道、观察美国证券市场的优势,采集了大量生动案例,阐释了导致投资者陷入怪圈的几大因素:思考与感觉、贪婪、预期、信心、风险、恐惧、惊讶、懊悔、快乐,这些因素并不能简单地称之为问题。作者指出,我们人类大脑经过长期进化的功能配置,“是为了更多地获得一切能够提高生存概率的东西,并规避一切会降低生存概率的东西”。因此,上述因素是人性所在,而这也不可避免成为投资市场中引发损失的关键。

  比如,我们在处理信息时,通常会采用大脑中的直觉系统。这种反应无可厚非,因为直觉思考会缩短决策时间,降低深入思考带来的大脑功耗。但直觉思考存在很大的不准确性,这就是我们在投资中遇到问题所作出的第一反应往往并不正确的原因。

  反过来,在遇到难题而进行深入思考时,我们不仅需要付出更高的大脑功耗,而且也因专注而可能导致对其他信息的忽略(这就是为什么开车时不能同时接打电话、收发微信的原因),投资中我们可能因此变得只关注青睐公司、看好或选中股票的利好消息,而自动忽略了不利信息,最终导致损失。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