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财经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08月20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LPR首秀 静待结构化“降息”
□本报记者 彭扬

  □本报记者 彭扬 

  

  新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今日首秀,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一步。

  业内普遍预计,相比此前1年期LPR利率,新LPR将有所下调。与贷款基准利率相比,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市场化程度更高,能更好地反映信贷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可以预计的是,随着“两轨合一”的推进,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的结构化“降息”之举将有助于畅通利率通道,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将更多金融之水引入实体经济。

  LPR形成机制改革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直以来,银行发放贷款时大多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特别是部分银行通过协同行为设定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这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阻碍。新LPR机制改为MLF加点后,一方面能够提高银行在贷款报价方面的自主性,合理反映市场环境和银行自身的变化,另一方面能够保留央行对贷款利率的调控能力,有效传导货币政策意图。

  LPR形成机制改革带来的结构化“降息”效果有利于实现精准调控。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再加上主要发达国家实施货币宽松政策,市场形成了全面降息预期。但结合当前国内外环境来看,全面降息并非最佳选择,不符合经济转型发展要求。因此,通过公开市场结构化“降息”,引导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下降,既有利于解决实体经济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又有利于避免大水漫灌。

  需要强调的是,新LPR机制的运行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期。此次央行将把银行的LPR应用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督促各银行运用LPR定价,企业可以举报银行协同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的行为。业内人士强调,这意味着未来如果有银行对LPR的定价长期失真,会受到央行处罚,从而增加LPR的有效性。

  当然,改善利率传导效率,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并非一蹴而就。未来LPR定价可以参考更多利率,比如灵活性更强的逆回购利率。同时,央行政策利率下调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后续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或有可能下调,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鼓励银行推动贷款实际利率下降,更多结构化货币政策的操作也值得期待。从中长期看,要引导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LPR最终或需要锚定一个更加市场化利率。分析人士称,当前MLF(中期借贷便利)等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利率的定价方式可能将随之有所变化,更加接近市场利率水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