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期货/债券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05月29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业界眼中的上海期货市场二十年
□本报记者 王超

  □本报记者 王超 

  

  五月申城,浦江之滨,在第十六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开幕之际,上海期货市场也喜迎二十年华诞。回望过去,感慨万千!上海有色金属期货市场从诞生初期的影子市场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定价中心之一,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道路,精彩纷呈,值得铭记。“服务实体二十载,改革开放创未来”,以下为部分参会嘉宾的精彩感言。

  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羽年:二十年来,上期所立足实体经济,并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从制度和规则上做出了一系列的创新,不仅为国内企业带来了套期保值工具,还帮助企业树立了正确的经营理念,打造了一批优质企业,更对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产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东亮:与上海期货交易所合作已久,见证了上期所的成长与壮大。二十年来,上期所始终坚守“三个坚持”,即坚持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坚持以国际标准建立规则,坚持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持续推进“三化”,即产品多元化、市场国际化、信息集成化。目前上期所已经成为亚太区领先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品期货、期权及其他衍生品交易所。作为实体企业,由衷感谢上期所的辛苦付出与卓越贡献。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尚福山:上期所经过二十年的创新发展,目前拥有了铜、铝、铅、锌、锡、镍、黄金、白银等有色期货品种,并推出了期权和上期标准交易平台,已成为中国商品期货市场中最为成熟的产品系列。随着中国有色金属期货市场日趋成熟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有色金属的上海价格和伦敦价格互为引导,共同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定价参考依据,受到国内外广大生产者、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青睐。同时,期货功能的充分发挥,提高了我国有色金属实体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增强了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在国际定价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推动了有色金属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华泰期货总裁徐炜中:过去二十年尤其是近两年,见证了上海期货市场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的过程。在建立初期,上海期货市场借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等期货市场的成熟经验,实现了稳步发展。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金融市场正在经历二次改革开放,2018年3月上市的原油期货更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推动国内涉油企业在原油采购定价机制和结算方式上由只能依托国外基准价格向国内基准定价转变。企业通过上海原油期货原油升贴水的模式进行定价,大大降低了汇率波动对企业运营带来的风险。同时,期货品种的国际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国投安信期货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杰:二十年发展如同凤凰涅槃,最终走上了创新发展、立体发展和国际化的道路。一是品种系列及衍生品工具越来越丰富,目前18个期货品种覆盖了金属、能源、化工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推出商品期权品种2个,指数期货也在积极准备中,涵盖领域日益扩展。二是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原油期货的推出具有划时代意义,上海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增强。三是立体化市场初具规模,有效衔接期货与期权、场内与场外、境内与境外几个市场。四是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作用不断提升,标准仓单交易平台2018年5月正式上线运营,实现了期货与现货、场内与场外市场的有效链接,进一步拓展了上海期货市场服务商品市场的能力与空间;“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不仅丰富了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渠道,也为国家精准扶贫做出了贡献。

  兴证期货总裁刘金平:今年是上海期货交易所成立二十周年。在稳扎稳打的20年中,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上市品种数量不是最多,但质量却非常高,很多品种的交易量大且稳定,起到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良好效果。上期所的有色金属上市较早,现货市场围绕期货形成了一系列的交易模式和定价模式。有色金属点价模式深入人心,几乎所有有色金属的贸易企业都运用期货来进行套期保值。钢材品种螺纹钢和热轧卷板期货交易十分活跃,螺纹钢一度是全球最活跃商品期货品种,为现货商套期保值提供了足够深度和容量。上期所下辖上海能源交易所的原油品种,上市以来就对标国际,体现亚太需求;兼并包容,吸引海外投资者;为争取人民币定价石油以及争夺能源定价中心出力;交易所的交易品种和交易规则得到市场普遍认可,在会员单位以及交易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金瑞期货总经理助理侯心强:在探索国际化方面,上期所敢为人先,首推国际化品种原油期货,为后续推出其他国际化品种奠定基础,也为我国期货市场国际化积累了经验,而期货市场国际化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开放与融合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