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焦点·2018-2019中国经济年会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增强微观主体活力 矫正要素配置扭曲

  □本报记者 欧阳剑环 

  

  多位专家表示,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仍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不能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放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未来重点是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价值链水平,停止向僵尸企业输血。

  “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明显

  专家认为,当前“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明显成效,但仍面临一些矛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调整经济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重要指标是近两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止跌回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介绍,“三去一降一补”实施取得明显进展。去产能方面,以钢铁、煤炭为重点,产能过剩、库存过高问题得到缓解,企业盈利状况明显改善,债务水平有所下降。去杠杆方面,宏观杠杆率趋稳,企业杠杆率水平有所下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基本得到扼制。另外,降成本、补短板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一些矛盾。王一鸣称,比如去产能方面,煤炭、钢铁行业淘汰了一大批落后产能,但并没有完全除去,特别是国有僵尸企业仍面临债务处置问题,且当前债务处理机制还未有效建立。去杠杆采取的力度比较大,短期内形成了政策结痂效应,对金融市场形成较大冲击。降成本方面,减税降费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企业感觉似乎并不明显,也需要找到症结。补短板方面,现在最大的短板是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看来,仍有三大结构性失衡未完全解决,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失衡。明年要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

  增强微观主体活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对此,杨伟民认为:“其中有短期因素影响,也是长期结构性失衡的短期反映。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仍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根源是要素配置扭曲。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动摇,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增强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保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王一鸣表示,不能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放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增速的放缓要有一定的容忍度,应在适度稳定总需求的情况下,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

  杨伟民强调,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再好的宏观政策如果不用到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上都不能起作用,因为所有的GDP都是微观主体创造出来的。此外,要提升产业链水平,当前有不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虽然产业体系很完整,但有些产业链比较脆弱,所以要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脚点在改革,根本出路是深度市场化。”王一鸣认为,应停止向僵尸企业输血,僵尸企业占有大量资源,包括金融资源,要“救”的话还要输入更多金融资源,出清僵尸可以大大降低杠杆率,腾出来的资源则能配置到更有效率的领域。

  王一鸣表示,要提升产业链、价值链水平,需通过市场竞争、外部倒逼和市场化激励来尽快攻克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要畅通经济循环,实现生产要素市场化,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打通供给与需求、金融和实体,形成最大的联动效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