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香饽饽”到“去产能”,市场出清蕴含新机遇
券业过冬AB面
□本报记者 郭梦迪 张凌之

  □本报记者 郭梦迪 张凌之 

  

  这是“最坏”的时候,也是“最好”的时候。在今年市场环境下,券商业务进入下行周期,曾经的“香饽饽”保代、分析师遭遇降薪裁员,出现“去产能”之势。不过,也有券商研究所逆势招人,抓紧布局理财子公司带来的新业务机会。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的市场大环境属于正常的牛熊周期波动。事实上,今年的市场出清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好,出清得越好,后面的机遇就越大。

  保代:“金领”高薪不复往常

  在2014年、2015年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各大券商开足马力招兵买马,现在来看,有些券商似乎开始吃不消。今年年中,一张券商投行工资单又引发了行业对变相裁员、降薪的关注。

  “近两年保荐代表人的收入一年不如一年,尤其是2017年10月之后,IPO规模萎缩,再融资收紧。一些大券商的保代开始不按月发放津贴,只有报项目时才能有一定的津贴。一些中小券商则只给中后台保代每月一、两万的津贴,前台的保代都没有津贴。这与前几年六、七万一个月的保代津贴相差甚远。”某中型券商投行人士感叹。在保代人数方面,虽然准保代人数增长很快,但注册保代数量增速却放缓,因为保代必须有项目发行成功才能注册。

  某券商投行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前两年券商投行业务突飞猛进,无论是发债还是新三板业务都很好,需要大量人员,券商纷纷扩充投行人员。现在,随着业务整体减少,从投行人员数量上看,整体是过剩的。过去十几年,投行业务收入每年有20%-30%的增长,今年很难再维持这个增长速度。

  Wind数据显示,按发行日统计,今年以来仅有116个IPO项目获得发行,涉及42家券商,而行业内共有93家券商有投行业务牌照,过半券商在IPO上“颗粒无收”。而2017年全年共有432个IPO项目发行,涉及券商61家。

  记者了解到,北方某大型券商今年年初开始调整薪酬体制,降低所有保代固定津贴,保代签字费分期支付,同时在公司内部实行末位淘汰制以控制成本。此外,公司对员工的考核日趋严格,如要求员工避免不必要的出差。

  某小型券商投行部员工表示,今年公司裁员加辞职的有100多人。主要是公司项目很少,业务人员的工资水平主要靠业绩收入,没有项目就没有业绩,因此很多人选择主动离职。有的团队负责人辞职后,整个团队的人也就辞职了。有的是团队的人都走光了,负责人觉得没意思也只好选择离职。当然,被公司主动裁员的也不在少数。

  分析师:“去产能”下标准提高

  对于目前以券商研究所为代表的卖方研究,业内人士指出,现在卖方研究确实有些臃肿,大量的卖方报告缺乏深度。卖方研究行业人员产能过剩是比较明显的,单二级市场不需要这么多研究员,行业“去产能”也是必然的。某券商分析师表示,卖方研究对外部评价的依赖降低后,公司取消了部分津贴和奖金,而这两项占到分析师薪酬的百分之六、七十。

  除降薪外,部分券商研究所对研究员提出更高要求。北京某头部券商研究所研究员告诉记者,今年公司研究部传言要末位淘汰5人。从11月起,要每周提交工作量考核表,主要考核电话交流、当面路演、委托课题、调研、会议沙龙、对内服务、报告数量等方面,这在以前都是没有过的现象。

  不过,也有一些券商研究所在逆势招人。“即使在今年比较惨的背景下、很多研究所不招人的情况下,我们大概招了接近15人。分析师这行逆势招人是比较有好处的,这时候可以招到更好的人,在行业景气的时候,高端人才可能都涌向了排位前几的券商,但现在别的券商缩招,那我们招来的就是更好的人才了。”某知名券商研究所所长夏敏(化名)也表示。

  华东某券商研究所负责人表示,截至11月底,研究所已盈利几千万,在今年的市场环境下,公司引进了一位知名的首席经济学家,在很多公司暂停招聘应届生的情况下,2018年还招聘了近20位应届生,并且刚刚发完季度奖。(下转A0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