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财经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制造业遭遇阵痛 上市公司多策谋变

  (上接A01版)“公司已经不再仅仅是红外产品的生产商,未来将转型成为武器系统的供应商。2017年度,公司芯片销售金额达到3.08亿元。”陈丽玲介绍,红外热成像产业属于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国内大多数红外热像仪生产厂商研发实力薄弱,许多厂商实际是国外产品的代理或系统集成商,在这种竞争格局下,公司多年来着力从底层技术研发做起,攻克了产业底端的核心器件的研发制造,如今随着公司晶元级封装工艺的技术突破,百万级批产能力的实现将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的竞争优势。

  与高德红外坚持自主研发的路径有所不同,海特生物正在探索一条借助资本市场加快研发创新的道路。“民营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要勇于创新,目前公司正在小分子化药和生物创新药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并在探索更加有力的激励机制。”陈亚介绍,今年以来公司以自有收购了医药研发平台汉康医药,夯实了公司在创新研发方面的能力。此外,还在探索以分布式的股权收购的方式投入生物创新药,一方面可以减少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加快研发进程。

  作为一家“重资产”的高新科技企业,海波重科的研发创新更多体现在应用领域的技术积累。“公司针对市政高架桥梁的特点,研发出多种创新性的施工技术和装置,并将以往跨江、跨海钢结构、桥梁工程丰富的施工经验应用至城市高架桥梁的建设中。”张海波介绍,表面上看,海波重科是重资产的桥梁钢结构制造供应商,但事实上决定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还是管理积累、技术研发方面的“软实力”,近年来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海波重科着重加强了工程、财务类管理和工艺技术的积累和创新,在取得业绩成果之外,还形成了一批处于业内先进水平的应用工程技术研发成果,目前已取得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和数十项非专利技术。

  为改革建言献策

  在此次深交所“走进上市公司”调研中,除了零距离深入了解了民营上市企业的发展现状外,积极收集企业对于当前资本市场改革、纾困民企融资渠道的建设性意见是此次调研的“重头戏”。相关企业结合自身发展现状,从多个层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

  “希望能够创造公平的行业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打破隐性壁垒。”张海波指出,当前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但阻碍民企业公平竞争的“玻璃门”、“弹簧门”现象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公司发展速度。此外,公司转型升级资金压力较大,希望出台对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的引导政策,扩宽融资渠道并加大专项贷款或补贴力度。

  针对当前企业遇到的再融资障碍,相关企业表示,目前再融资的新规落地后,定增项目整体审核速度放缓且排队时间较长,目前市场反馈难以顺利发行实现足额募资,希望监管部门能够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有所考量。

  高德红外董秘陈丽玲建议,公司作为高科技民参军样板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较大,希望相关监管机构能够对类似公司这种高质量民营经济、高科技民参军、无违法违规历史的上市公司,在募集资金用途方面,给予适当放宽,审核周期方面给予再融资快速审核通道。

  针对当前并购政策的具体条款,海特生物董事长陈亚指出,根据要求,在并购非盈利的研发机构公司的价值认定方面。在并购过程中对并购标的需做盈利预测,因为药品研发的周期长、费用高,有些研发机构或者公司目前暂无盈利,但其在研的产品有投资价值且估值较高,在并购这些公司时需要发行股份购买,以目前的监管要求还未能实现。目前港交所已经放开未盈利的生物科技等新经济公司的申请上市,希望监管机构能予以参考。

  在听取收集上述企业的建议同时,记者注意到,目前国内针对民企和制造业的纾困行动已然展开。随着以深交所为代表的监管服务机构深入一线持续调研反馈,民营上市公司正迎来走出发展“阵痛的”契机。

  10月26日,深交所和上交所分别发行了1只纾困专项债,助力上市公司化解股权质押风险。此外,中证协近日推动11家证券公司设立的证券行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已取得实质进展并进入实操阶段。纾困政策引导下,数千亿元规模的专项资金正在跑步入场。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发现,截至目前,来自各地政府国资以及金融机构的专项纾困产品等正陆续设立,向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提供资金支援,总规模已超过2000多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民企是国民经济中活跃的经济组成部分,支持优秀的民营企业就是支持经济稳定增长,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在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遭遇困难和问题时,资本市场作为资金融通的市场,可以通过自身特有的机制给予支持和帮助。此外,还可以通过协调各部门关系,利用各种跨品种跨市场的金融创新工具满足民营企业资金需求,助其渡过难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