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09月11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自贸试验区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本报记者 陈健 孙翔峰

  □本报记者 陈健 孙翔峰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上海自贸试验区”)即将迎来五周岁生日。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3.0版方案确定的98项改革任务已完成超过90%,到今年底将总体实现“三年目标、两年完成”。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在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开展制度创新,将多项经验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

  激发各类企业活力

  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推出的一桩桩改革举措、一项项开放措施,区内的企业感触最深、最有体会。

  欧莱雅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第一家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实行备案管理注册(以下简称“非特备案”)企业。上海自贸试验区在“非特备案”流程上进行创新,大大缩短产品在中国上市时间(近3个月),企业能更快把最新产品引进中国市场。例如,兰蔻一款“粉底棒”通过“非特备案”减少研发到上市时间,填补这一品类产品空白,吸引了新顾客,促进了销售。

  上海自贸试验区内另一家企业——畅联股份,也依托区内电子化及无纸化通关的创新推动,积极探索简化通关操作模式,帮助客户大幅简化申报流程、缩短通关时间、降低操作成本。

  例如,2015年末,畅联股份与食品制造商亿滋开展合作。在相关部门支持下,亿滋成为“边检边放”(即进口货物在抽样送实验室检测同时即予放行)试点企业。在此背景下,畅联股份将整个物流周期缩短一半,节省大量时间及经济成本,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五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以制度创新核心,探索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和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形成一批基础性制度和核心制度创新。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介绍,归纳起来,就是“四个确立、四个形成”:确立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一致的市场准入方式;确立符合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贸易监管制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口岸监管服务模式;确立适应更加开放环境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金融创新制度,形成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确立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为重点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形成透明高效的准入后全过程监管体系。

  上述制度创新极大地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55524户,是前20年同一区域设立企业数的1.5倍;新设企业中外资企业占比从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20%左右。上海自贸试验区以浦东1/10的面积创造了全区3/4的GDP和3/5的贸易总额,以上海1/50的面积创造了全市1/4的GDP和2/5的贸易总额。

  多项举措向全国复制推广

  2013年9月,全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浦东挂牌成立,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2015年4月,上海自贸试验区从保税区扩展到陆家嘴、张江、金桥、世博区域,总面积120.72平方公里;2017年3月,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3.0版。(下转A0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