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期货大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09月10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商品配置价值凸显 期市投资者结构生变
□本报记者 马爽

  期市服务实体产业能力提升

  除了吸引其他金融机构不断参与期货衍生品市场外,期货经营机构也在不断修炼内功。     

  “开展期货资管与风险管理业务,为期货经营机构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提升了期货经营机构的服务能力和专业能力,推动期货经营机构实现了转型。近年来,期货经营机构服务实体产业的能力大大增强,核心就在于期货资管与风险管理业务的开展。”新湖期货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文胜表示。

  马文胜进一步表示,通过期货资管与风险管理业务,期货经营机构慢慢转变以服务客户创造价值为核心的衍生品综合业务服务提供商,同时成为期货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提升了整体专业素质及研究咨询水平。

  不过,以往的情况并不乐观。“期货经营机构要把实体企业客户教会,并让其参与期货市场,这个效率非常低,而且近20年中,一直处于这种循环状态。让一个不懂期货的企业完全了解并成熟运作,也使得期货市场服务实体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变得极其困难。”马文胜表示。

  同时,实体企业在参与期货市场时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对于不少实体企业来说,如何合理运用金融工具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通常来说,实体企业都各自有一套标准的风险管理理论,但由于定价基准、基差点价、交互方式、信用程度不同等,也会造成风险敞口的变化。但现在很少有企业能真正了解各自的风险敞口有多大,而且当前市场上的衍生品种类和数量也不能完全与其相匹配。”北京华融启明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石建华表示。

  石建华进一步表示,站在金融市场的角度,虽然交易所和期货公司可以提供更多的规避风险工具,但如何让实体企业学会使用这些确实太难了。虽然现在的风险管理子公司已经做了很好的基础,通过将实体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和期货市场结合起来。但现在来看,大量企业的风险还未能通过衍生品市场或者通过风险管理子公司来规避,包括仓单质押等。

  在这种情况下,马文胜认为:“如果把风险管理需求者和管理者分离,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客户只需购买产品就可以实现风险管理需求。”

  而期货经营机构从以往服务决策转变为衍生品的提供主体,也会带来内部组织架构的巨大变化。马文胜表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业务单位要变成专家线、顾问线;其二,原来的经纪业务、风险管理业务要变成产品线;其三,技术、运营研发要变成财务线,把这些结合好就是中国期货公司要研究的内容,并才能真正地把产品做好。

  “如果风险管理子公司能够真正从为服务实体企业的角度出发,应该努力把实体企业绝大部分的风险消灭在场外市场。期货品种和现货行业是否具有定价能力,这对中国的大宗商品行业来说,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商业模式和未来前景,以及竞争力。”石建华表示。

  各项金融资产互相渗透

  “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目标是实现资产的保值与增值,虽然投资者的需求往往是根据风险偏好来定义,但投资组合管理者的任务则是在承担一定风险的条件下,使投资回报率实现最大化。”肖国平表示,在国内目前的资产管理中,各项资产互相渗透。而随着各种投资主体的互相渗透,更多的投资者会把资产打通。

  对于国内投资者来说,当前有多种资产可以参与,如股票、债券、货币市场工具、风险资产和房地产等。但到底该投哪一个才能实现目标收益?

  肖国平介绍说,从国际情况来看,股票是长期回报最好的资产,但它的波动也会更大,并且有经营杠杆。从中国资本市场表现来看,过去17年来,房地产投资收益表现最好,大宗商品仅次于房地产和股票。不过,相对股市投资者来说,投资商品期货的壁垒较高,面临的是产品全产业链条情况,并不是有几个研究员和技术分析员就能做好。

  “资产管理机构就是要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需求选择合适的投资组合,通过管理这些组合来实现投资目标。”肖国平说。

  肖国平表示,长期来看,投资大宗商品并不会创造价值,收益大部分源于市场博弈的资金。而且,衍生品是风险管理工具,杠杆交易可以节省资金成本,且衍生品中还隐含了固定收益。目前,中国衍生品市场中运用最多的是商品期货,期货投资的收益来源主要来自绝对的价格驱动、基差收益和杠杆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衍生品在资产管理的应用中,配置期货主要是对于现金的管理。肖国平表示,第一,期货市场具有变现能力好、流动性好的特点;第二,可以实现追求较高收益率的预期;第三,可是释放出较多的资金;第四,可以分散风险。

  而要在投资中运用好衍生品工具,肖国平认为,首先坚持基本面分析,确定投资收益并不是偶然。其次,最好能够通过对冲组合提高收益比,这也是期货与股票市场的不同之处,相对来说,股票是以多存、多投为主,期货市场则既可通过有效对冲降低波动率,又可实现多资产配比。

  机构化发展趋势明显

  近年来,我国证券期货市场机构化发展趋势明显。以私募基金为例,截至2018年7月底,中基协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4万家,已备案私募基金7.5万只,均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期货类私募基金发展更为迅速,2018年上半年,参与期货市场的私募产品总数达到1.5万只,较去年同期增长15%,管理资金规模近千亿元,成交、持仓占比均达到10%。以私募基金、期货资管、风险管理公司等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在期货市场运行效率、流动性和稳定性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私募基金已经成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并且参与期货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在致辞中表示,私募基金从2014年开始备案登记以来迅猛发展,总规模已接近13万亿元,也成为期货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未来期待更多私募基金能走进期货交易。

  钟蓉萨表示,随着期货市场品种不断丰富,功能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私募基金通过参与期货市场丰富交易策略和实现风险管理需求。“私募基金参与期货市场程度不断提高,也完善了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从私募基金本身来看,行业的信用体系在不断完善,公信力也在不断提升。在自律管理模式下,私募基金业规模增长迅速,中基协也致力于让市场主体回归市场,私募基金关注点回归到自身信用、客户利益和服务实体经济上。未来,私募机构可以凭借自身信用来决定发展,也会越来越受益于自身信用和行业公信力的提升。”

  而为了改善市场投资者机构、提高期货市场运行质量,近年来,郑商所也在为机构投资者通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创造更好条件。

  郑商所副总经理王晓明在会上介绍,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完善新品种新工具,拓宽机构投资者参与渠道。目前郑商所已上市18个期货品种和1个期权品种,上线了综合业务平台,品种体系基本覆盖农业、能源、化工、建材、冶金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品种结构实现了既有期货又有期权,业务条线从场内拓展到场外。

  二是深化市场服务,适应机构投资者市场需求。持续推进期货合约连续活跃工作,引入做市商机制,促进目标合约成交持仓规模不断提高。郑商所着重加强了机构投资者培育和服务力度,2017年-2018年上半年,共开展近700场“三业”活动,其中专门针对机构投资者开展活动100余场。

  三是加强风险防控,保障市场安全有序运行。综合采取市场风控手段、强化市场沟通和正向引导等措施,遏制个别品种交易阶段性过热;将绝对限仓修改为比例限仓,满足产业客户、机构投资者参与市场需要;开展仓单保险业务,推动交割仓库监控技术升级,有效防范交易交割风险。这些措施的实施,使郑州期货市场运行质量有了新提升,产品业务创新有了新突破,市场风险得到有效防控,机构投资者参与市场环境不断改善。

  “在目前国内的资产管理中,各项资产互相渗透。而随着各种投资主体的互相渗透,更多的投资者会把资产打通。从中国资本市场过去17年的表现来看,大宗商品的收益仅次于房地产和股票。”永安国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国平9月8日在2018第三届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的“期货投资机构论坛”上表示。

  中国期货市场持续发展和国际化步伐加快,使得期货衍生品在资产配置和投资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高。与会嘉宾表示,开展期货资管与风险管理业务,为期货经营机构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同时,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在为相关产业提供避险和定价工具的同时,也为机构投资者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本报记者 马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