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08月20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更加偏好在大市值公司中优中选优
追逐确定性 基金经理止步寻“黑马”
□本报记者 姜沁诗

  □本报记者 姜沁诗  

  

  在新增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机构对某一类股票愈发偏爱,就意味着其他股票流动性的进一步丧失。

  当下众多基金经理最重要的投资策略便是追逐更多确定性。面对数量众多的上市公司,大海捞针般挖掘“黑马”,既耗时耗力,还十分冒险。有基金经理坦言,已逐渐放弃挖掘所谓的十倍牛股,将更多精力放在市值较大、业绩增长更加确定的公司。这一趋势的确立成为改变股市生态的原因之一,A股马太效应或愈发明显。

  愈发偏爱大市值公司

  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逐渐放弃对“黑马”股的挖掘,更加偏好在大市值公司中优中选优,追逐更多确定性。

  这一趋势有数据支撑。从2017年开始,基金持仓集中度不断提高,在每期基金季报中,基金重仓的A股家数逐季减少,但平均A股流通市值不断上升。Wind数据显示,二季度基金重仓的A股家数为1573只,平均A股流通市值为203.32亿元;一季度数据则分别为1876只和169.48亿元。再看2017年一季度数据,基金重仓的A股数量为2369只,平均A股流通市值为129.26亿元。

  “黑马”股的特点在于往往一开始会被市场低估,市值较低。华南某大型公募基金经理表示,这类股票股价爆发力较强,特别是当公司业绩大幅超出市场预期时,股价弹性巨大。即使业绩没有出现高增长,仅凭借关注度的提升就能带来估值的较大幅度提升。

  曾有一批基金经理在过去几年中凭借挖掘“黑马”为基金持有人赚取了可观收益。“投资最令人向往的,便是能在一片迷雾中发掘真正的成长股。”尝过甜头的一位基金经理如此形容。然而,要在接近3500只股票的A股市场中发现“黑马”,对基金经理来说首先是个“力气活”。在大海捞针般选出所谓的“黑马”股后,等待也是一门必修课,因为你无法准确判断爆发期何时到来。按照上述基金经理的说法,往往需要等待漫长的时间,期间要承受考核的压力。

  追求更高投资效率

  上述趋势亦得到了多位基金经理的认可,但他们放弃发现“黑马”的原因各有不同。

  就职于北京某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林钧(化名)说,虽然他曾偏好挖掘“黑马”,但当前从公司发展层面来看,“这是小概率事件。中小市值公司的净利润或收入水平规模小,它们要想做大,比五年前更难。”此外,较大一部分中小市值公司于近几年上市,不论是公司大小非的解禁、业绩靠谱程度都需要时间检验。“我的持仓里有小市值公司,但仓位不敢太重,大部分投资还是建立在对宏观、行业和公司理解的基础上。”林钧表示。

  还有部分基金经理则是从投资效率角度考量这一问题。“对于规模大的基金来讲,市值小的企业流动性不高,买少了不赚钱,同时意味着更高的交易成本。从长期来看,挖掘一家二三十亿元市值的公司,等待它成为十倍牛股,成功的概率和投入产出比都非常低。”另一位公募基金经理说。

  从另一角度来看,当前机构对优质龙头公司的偏好愈发明显。上述基金经理表示,现在更愿意从大市值公司里选择以前做得好、未来有很大可能性会越来越好的佼佼者。而海富通基金则认为,长期看这些龙头企业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资产。在新增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机构对一类股票的愈发偏好,就意味着其他股票流动性的进一步丧失。

  马太效应已显现

  “虽然现在A股有接近3500只股票,实际上可供选择的不到1000只股票。”林钧表示,当前市场环境下,符合要求的投资范围不断收缩。

  实际上,众多基金经理放弃挖掘“黑马”的行为成为改变A股生态的原因之一。(下转A0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