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前沿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08月04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措并举 巩固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局面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今年以来,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向好,城镇新增就业稳中有增,失业率平稳下降。展望下半年,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分化,国内经济持续向好基础尚不稳固,淘汰落后产能仍将持续,生育政策调整对劳动力供给影响有限,科技进步水平继续提升,就业创业政策红利将进一步显现。需从促进就业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加大力度扶持创业创新、推动产业转型与就业提升协同发展、强化职业培训与公共服务、精准帮扶重点群体等几方面着手,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上半年就业市场基本特征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为了保持就业形势的稳定,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引领带动就业增长,消除各种就业体制机制障碍,有力地支撑了就业形势延续稳定向好的势头。但也应注意到,一些区域性、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仍然较突出,对实现高质量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就业整体形势延续稳定向好。2018年以来,伴随我国宏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就业形势总体呈现稳定向好态势。

  创业创新成为就业增长的重要源泉。近年来,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搭建创业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创业创新支持政策,持续做好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催生出一大批新的市场主体,日益成为我国创新发展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数据显示,平均每个创业企业或者项目的从业人员为8.44人,创业对于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已经成为稳定就业的“蓄水池”。此外,创业创新带来新业态和新动能的成长发展,也对促进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服务业对就业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2018年上半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0%,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4.3%,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5%。服务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对于保持就业稳定发挥了重要贡献。随着网店、微商、网购快递等网络创业就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

  劳动力市场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当前,我国就业市场劳动力总体呈现供不应求状态,2018年一季度求人倍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达到1.23,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目前全国高技能人才只有4700多万,仅占全部就业人员的6%左右,技术工人的求人倍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的水平。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未来高技能人才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凸显。据教育部等测算,到2025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超过2900万人。

  淘汰落后产能导致部分地区失业风险犹存。2016年以来,随着钢铁、煤炭等行业去产能工作实质性启动,这些行业的隐性失业逐渐显性化,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近两年这些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职工安置大多由企业内部消化,但企业内部挖掘安置的潜力越来越小。而且,关停的中小型煤矿和钢铁企业等所在区域往往产业结构单一,社会吸纳剩余劳动力能力较弱,安置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同时,需要转岗安置人员技能的专业性较强,他们较难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其中还不乏许多“4050”人员,更容易在就业市场上遭受歧视,因此仍需高度关注淘汰落后产能可能引发的局部失业风险。

  居民收入增长乏力可能引发新失业问题。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扩大消费的关键是要稳定就业、增加收入。而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又是决定未来经济增长水平的重要变量。相对于经济增长来说,就业的改善或恶化具有滞后性,如果经济增长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势必将引发新的失业问题。

  下半年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展望下半年,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出现分化,国内经济稳定向好基础尚不稳固,产业转型与淘汰落后产能继续深入推进,生育政策调整对劳动力市场影响有限,技术创新与科技革命仍将快速发展,就业创业政策红利将不断得以释放,以上这些因素都将深刻影响未来我国的就业形势。

  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出现分化。2017年以来,在全球贸易增长的带动下,世界经济整体运行逐步改善。然而,外贸不确定因素增加、主要国家货币政策收紧等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威胁。美国依然是全球增势最稳固的国家,在整体失业率较低的情况下,加息叠加税改,对美国经济增长起到助推作用。而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出现下滑,新兴经济体中巴西、俄罗斯、南非等国经济增长动力也出现减弱迹象。伴随美联储持续加息,美元债务还本付息成本急剧上升,将使部分新兴经济体债务风险加大,并导致资本流出、本币贬值、金融市场动荡,抑制全球经济增长势头。因此,世界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复苏还需进一步观察,这也使未来外贸支撑我国经济和就业增长的不确定性在加大。

  国内经济稳定向好基础尚不稳固。2018年我国经济延续了稳中向好的态势,上半年GDP增长6.8%,经济运行的内在稳定性提升。但同时,制约经济持续向好的结构性、深层次问题仍然突出。一是外贸不确定因素增加,相关行业的稳岗就业压力有所上升。二是宏观杠杆水平仍然较高,银行系统不良资产反弹压力较大,全球性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带来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风险加大。三是专项建设基金地方政府承诺兜底回购、固化收益的现象仍然存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仍需化解防范。四是受制度性交易成本偏高、物流成本压力较大、融资难融资贵等影响,中小企业普遍经营困难,隐性失业和半失业现象有所增加。

  产业转型与淘汰落后产能继续深入推进。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都要面临产业转型升级与淘汰落后产能的问题,而替代产业的发展也不能在短期内创造足够的工作岗位吸纳过剩的劳动力,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好这些人员的就业安置问题,将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自2016年“去产能”工作实施以来,两年累计共安置职工110.3万人,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如果考虑到围绕这些产业链服务的就业人员,实际需要转岗就业的人数将会更多。一些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仍较突出,补还工程欠账、保证工资发放、足额缴纳社保的压力依然很大,工亡遗属、工伤残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生活困难问题仍然存在。

  生育政策调整对劳动力市场影响有限。近几年,我国适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占比持续下降,2017年15-59岁人口同比减少607万人,所占人口比例进一步降至65.9%,分别连续第六年和第七年下降。适龄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已经造成我国就业总人口增速的放缓,而作为要素投入的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将导致我国未来潜在经济增长水平的下降,反过来会制约就业的增长。虽然自2016年开始我国已经开始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但受妇女劳动参与率提高、生育观念转变和抚养孩子成本上升等影响,政策效果并不显著。从实际情况看,按国家统计局1%。抽样调查,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同比下降3.5%,这与2014年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人口出生变动结果相似。

  技术创新与科技革命仍将快速发展。目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深刻影响我国产业和就业结构的变化。科技革命会使传统行业的工作岗位面临巨大冲击,但新技术的应用也又会创造和带动大量新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形态。经合组织基于其成员国200年的数据研究表明,科技进步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将被其巨大的创造效应所抵消。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创新,众创空间、在线医疗等新型创业就业蓬勃发展起来,极大地发挥了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为我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解决了许多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就业创业政策红利将得以不断释放。为了更好地促进就业创业,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在完善就业创业环境方面,通过不断推进简政放权,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继续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和税收制度改革,有效地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业热情。在就业惠民政策方面,制定实施了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社保补贴、岗位补贴、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就业见习补贴和税收优惠、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等措施,极大发挥了“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在鼓励创业创新方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等,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创业典型经验的推广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全年就业指标预测。综合分析上述因素,预计2018年全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将保持稳中略升态势,达到1360万人左右,超额完成全年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的目标;失业率继续维持基本稳定,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左右,调查失业率维持在5%上下,实现全年预期5.5%以内的目标;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继续下降至65.3%左右,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宽松状态,求人倍率维持在1.2左右。而受产业转型升级、产能过剩化解、环保压力加大、体制机制障碍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仍将面临较为突出的失业问题。

  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巩固就业形势稳中向好的局面,推动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目标,必须促进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加大力度扶持创业创新活动,推动产业转型与就业提升协同发展,强化职业培训与公共服务,精准施策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

  促进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不断丰富和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继续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以解决就业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努力巩固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消费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极、增长点。

  加大力度扶持创业创新活动。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健全差异化的创业扶持政策。落实好各项创业优惠政策,推进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重点促进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留学回国人员等群体创业创新。统筹各部门形成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合力,着力构建与创新驱动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体系。加强对典型创新创业活动的宣传引导,培育创新文化。为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提供创业培训,以经验介绍、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现场演练等形式帮助其创业。

  推动产业转型与就业提升协同发展。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找到产业转型升级与保障就业的均衡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稳定就业总量的同时提高就业质量。扎实做好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工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引导地方和企业分类施策,稳妥有序地多渠道分流安置职工。加强对岗位流失严重地区和企业的重点监控,守住不发生区域性失业风险的底线。

  强化职业培训与公共服务。要顺应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的要求,加快完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重点实施对贫困家庭子女、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等群体的免费职业培训行动。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推广“职业培训包”、“互联网+职业培训”等新模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创新和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努力消除就业歧视,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

  精准施策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继续实施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结合各类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统筹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和残疾人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的管理服务协调配合,做好农民工就业服务衔接,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务对接活动,以劳务经济带动农民工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健全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张宇贤,副主任:王远鸿 牛犁,执笔:陈彬)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