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07月30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中证论衡
精准施策 护航金融稳定
□本报记者 程竹

  □本报记者 程竹  

  

  专家表示,维护中国金融稳定既需要从微观主体层面有效治理偿债风险和去杠杆风险,也要从宏观角度设计实施包括利率、汇率、财政政策在内的金融稳定政策组合,从根本上提升抗金融风险能力。

  未雨绸缪 正视挑战

  专家认为,在我国推进解决长期系统性风险的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伴随外部风险增加,中国金融稳定面临的压力在加大。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指出,从国内来看,在推进资管新规的背景下,各类企业现金流趋紧,尤其是公开市场融资渠道违约事件增多,一旦处理不当,可能面临更大风险。

  “一方面,单个企业受到信用风险事件影响后,通过资金链或市场预期,连带更多企业陷入信用风险影响中;另一方面,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部分表外融资渠道受到冲击违约,其在银行表内原本信用资质良好的信贷融资可能会在短期内变得更为艰难,银行有可能面临更大的不良资产风险。”李扬解释。

  “从国际来看,全球货币政策转向的同时,贸易冲突不确定性持续上升,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冲击将通过三个渠道发生作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认为,一是贸易和供应链渠道,将会影响中国出口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对外贸易活动,影响经常项目;二是资本金融渠道,影响中国对外投融资和资本项目。这两个渠道都会作用于实体经济,并进一步对市场预期产生影响,而这将诱发第三个冲击渠道:信心渠道,并进一步冲击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

  “未来不确定、不稳定的潜在风险,会让人民币汇率和资本流动承压。”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认为,人民币汇率短期贬值风险加大,资本流动会面临流出压力。

  专家认为,中国金融稳定既需要治标——防止个别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更要治本——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提升劳动生产率,并从根本上消除滋生杠杆骤增和系统性风险的诱因。

  前IMF高级经济学家孙涛认为,维护中国金融稳定本质上是两个问题,一是要防止国内储蓄或资金大量外流。无论是通过市场化改革加强资本管理,还是通过提高或稳定利率吸引资金流入,都要解决这个问题。另一个是适当有效地化解存量问题。

  坚持市场原则 完善风险处置

  针对目前信用风险频发的现象,专家认为,短期来看,维护金融稳定需尽快构建分散市场风险、分担信用损失的体系,明确金融机构对于信用风险承担的过程和程度。

  孙涛指出,我们对金融机构遇到风险之后的应对机制和方案准备不足。尤其是在去杠杆、打破刚兑的过程中,金融市场缺乏成熟的资产处置办法和处置案例,缺乏盘活不良资产的渠道与方案,更缺乏足够广阔的、分散信用风险的衍生品市场。一旦遇到风险,缺乏退路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非银金融机构,只能被动倾向于“过度紧缩信用”。他认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是加剧信用风险蔓延的重要原因。

  在李扬看来,信用风险是结构性问题,在资管新规的推进过程中,要保持货币政策定力。“大水漫灌”式的货币政策并非解决信用风险问题的关键。单纯的货币总量调控可以解决金融机构缺乏流动性的问题,但是无法解决金融机构之间的流动性如何转化成企业流动性的问题。

  “解决并改善信用风险问题应从相关传导链条及机制上着手,应该鼓励培育不良债务的投资机构和投资群体,尽力扭转‘过度紧缩信用’的趋势并防范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李扬说,“要加快建设信用风险处置的相关金融基础设施,完善信用风险衡量、分散、转移和处置链条。”

  李扬建议,坚持基于市场化原则处理信用事件。信用风险频繁爆发,重要因素是当前经济、金融周期下,市场需要对部分落后及低效的产能和企业进行出清。在此过程中,坚持市场化原则、发挥市场主体主观能动作用,有助于帮助市场遴选真正高效、有竞争力的企业,裁汰低效率、竞争力不足的企业,为经济周期下一波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下转A0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