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机构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6年03月30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微众银行年报披露:
累计发放贷款逾200亿
周文静

 □本报记者 周文静

 

 微众银行近日对外公布的首份年报数据显示,微众银行个人客户数已超过600万。微众银行方面表示,作为首家成立的互联网银行,自2015年5月份以来,陆续推出微粒贷、微众银行APP、微车贷等产品以个人贷款和大众理财为主的普惠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基本成型。同时,公司已经实现“去IOE”,构建了自己的科技架构和风控模型。

 客户资产超200亿

 2015年5月,微众银行上线微粒贷,开始进军“普惠”金融领域。这是国内首款从申请、审批到放款全流程实现互联网线上运营的贷款产品,用户只需要手机QQ、微信的“钱包”入口中一键点击“借钱”,系统会在几秒钟之内判断个人信用情况,并给出500元—20万元不等的贷款额度。用户无需任何抵押物,根据相应提示填写信息,就能在短短15分钟内线上完成借款。而且后期可以随借随还。这样一款产品主要通过腾讯两大社交平台手机QQ和微信运行。

 2005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即在可负担的成本前提下,及时有效地为社会各阶层的群体提供所需要的金融服务。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银行由于实体网点不足,外加风险管理及成本因素,传统银行服务难以完全覆盖中低收入客群和微小企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互联网银行有极大的优势。

 微众银行的统计数据,目前微粒贷主动授信已经超过3000万人,累计发放贷款超过200亿元。其中,70%的提款客户为大专以下学历,71%的用户为制造业、蓝领服务业等客户群体,提款客户覆盖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54座城市。

 微众银行表示,目前每日新发放的“微粒贷”贷款中,80%的贷款资金由合作银行提供。微众银行已经把一批中小商业银行拉进微粒贷中,已经签约的中小商业银行已经超过20家,有12家已经有实际业务发生。充分调动这些中小商业银行的存量资金优势,共同向个人和微企提供优质金融服务。预计未来联合贷款规模将继续快速增长,成为“微粒贷”产品服务普惠金融的主要方式。

 报告显示,除了个人贷款,微众银行还布局大众理财领域。去年8月微众银行推出首款独立APP形态产品。APP通过为用户优选出符合多种理财需求的金融产品,且支持实时提现,实现资金调度高效便捷。目前,微众银行客户资产超过200亿元。

 在平台合作上,微众银行表示,公司与国内一批有影响力的电商合作,用金融推进“互联网+”。比如,与优信二手车联合推出微车贷,支持老百姓买二手车;此外还有缓解老百姓装修压力的微装贷、提升商家收款效率的点付宝等创新产品。公司意在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普惠金融生态圈,其核心使命是连接其大众客户、微小企业和合作金融机构。其盈利模式也不再依赖传统的存贷利差或者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而是主要来自于与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成果分享。

 建成“去IOE”科技架构

 在“普惠”金融的浪潮下,互联网银行如何确保安全的体系和风控。微众银行认为,必须要搭建完全自主可控的科技体系。目前该银行是国内首个建成“去IOE”科技架构的银行。“去IOE”指IBM、Oracle和EMC,分别是小型机、数据库和高端存储的领导厂商,一直是大型金融企业后台的“黄金架构”,但同时也存有源代码不公开、IT成本高、技术安全无法自控等隐患。

 在大股东腾讯集团的支持下,微众银行利用一整套开源技术,按分布式架构搭建技术平台,实现“去IOE”,目前已有21项新技术应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在自主可控的“去IOE”科技架构基础上,微众银行2015年上线核心系统56个,子系统204个,并将人脸识别、声纹识别、机器人客服等创新技术运用于实际业务场景。据了解,该系统可以支持亿级海量用户及高并发交易;彻底改变了金融服务的成本结构,每账户运维成本与同行业相比降低了90%。

 对于纯线上运营的互联网银行,没有网点、没有营销人员、完全用机器去替代人工,所面临的风控难度要比传统银行更为复杂,如何在互联网海量和高并发交易背景下管控好相关业务风险,是互联网银行生存发展面临的首要课题。微众银行称,以微粒贷为例,微众银行通过腾讯的大数据分析,对QQ、微信的用户进行多维度评定。评估的点包括用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特征以及社交、购物、游戏等等行为,同时结合入行征信数据,形成对用户的诚信评级,决定用户可申请贷款的额度。

 如果用专业的术语来描述,微众银行的这种做法是在传统风控手段的基础上,引入神经网络、决策树和机器学习等国外新型风险识别模型和算法技术,陆续建立社交、人行征信、商户授信和反欺诈等系列模型,并在模型中注重运用消费、社交行为等动态数据以及通过文字和图片解析的非结构化数据,真正实现了基于大数据的风险模型构建。“用数据来管风险,只要各种数据运用得好,威力非常大。”顾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