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焦点·供给侧改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供给侧改革加快去产能

 近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表述引发各界广泛关注,也释放出“十三五”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信号。

 李永民认为,供给侧改革主要是通过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调整传统经济结构来实现。由于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严重,供给侧改革将改变过去以增加生产要素数量刺激经济的传统做法。

 “供给侧改革就是提升效率、加快转型,让过剩产能和行业退出市场。在这种格局下,像玻璃行业很多企业已经破产、倒闭,新的供需平衡有望形成,对价格企稳有促进作用。”姜兴春说,但是有色、钢铁甚至煤炭,有效产能并未“出清”,行业整合尚处在初级或者中间阶段。只有通过价格大幅下跌,逼迫更多企业关停并转,才会形成真正的底部区域。应该说,这种供需失衡关系的修复是长期的,目前会加剧大宗商品价格下跌。

 中大期货副总经理景川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体现出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发生改变,实施供给侧改革表明直接干预产能过剩行业的规模扩张,压缩现有产能,在消费没有转好的情况下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这个思路上看,未来供给过剩的状况可能会发生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目前供需两端挤压价格的现象。可以预见,供需失衡情况修复会导致市场价格重新定位。

 景川认为,目前对价格构成打压的是供给两端的结果,而过去在消费以及投资方面所做的努力,由于同时新增了更多的产能而没有奏效。因此在目前情况下,从供给端入手,减少过程的供给会令供需失衡的状况有所转变。显然,从供给侧进行改革遏制了之前投资拉动产能扩张的恶性循环,至少会令两端挤压转变成为一端放松,这样一来大宗商品的压力则有所减轻,对商品的重新定位有利。

 刘心田也表示,供给侧改革毫无疑问是个利好,是将目前国内粗放型的供给、需求变为精细化、科学化的一种手段。但有两点不可忽视,一是,供给侧改革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的,所以其利好可能是“挤牙膏式”的,对于目前洪水猛兽般的市场暴跌还不能起到防洪堤的作用;二是,供给侧改革实际上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一个过程,有些工作已经开展过一段时间了,影响改革进程的因素很多。现在市场的走跌不是坏事,有助于推动改革,正所谓“不破不立”。

 一直以来,由于中国是大宗商品市场全球最大买家,“中国因素”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扮演重要角色。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需求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肯定有所减弱。

 “在中国需求下降同时,全球暂时找不到一个国家在进口贸易和消费需求方面代替中国,反而提升了中国的影响力,增强了中国对相关商品的定价权。”姜兴春预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未来几年仍将低位波动甚至重心进一步下移,中国经济改革面临的外部环境会转好,主要大宗商品价格低位整理,国内对通胀担忧会消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