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财经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5年11月02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证券市场国际化
步伐提速
□本报记者 周松林

 □本报记者 周松林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步伐明显提速。继10月22日中英联合声明确认双方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就互联互通(沪伦通)问题开展可行性研究之后,仅隔一个星期,10月29日,中德两国在资本市场上的合作给出了具体成果,上海证券交易所、德意志交易所集团、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宣布合资组建中欧国际交易所,首批现货产品有望在11月18日于法兰克福挂牌。

 一系列事实表明,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双向开放步伐显著提速。可以说,其速度之快,甚至超出了多方预期。诚如上交所在中欧国际交易所合资协议签署后所言,合资公司的成立,体现了中国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心和魄力。

 启动国际化步伐,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若干年来,曾设想过多种具体实现路径,做出了相当的努力和尝试,也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值得强调的是,其中一个关键性的突破,无疑是沪港通的成功实现。早在沪港通概念刚刚提出不久、业务细节尚在筹划之时,本报评论文章就已指出,沪港通对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促进作用,值得特别强调。相比于已经实现的QDII、QFII制度,乃至议论纷纷的“国际板”概念,沪港通不局限于资金层面,不局限于引入几家国际公司,增加几个投资标的,而是整个市场层面的互联互通,是涉及资金、标的、市场机制、监管制度等各个层面的深度交融。沪港通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模式和机制,在沪港通模式成功的基础上,未来以不同形式实现“沪美通”、“沪欧通”,实现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全面的互联互通,都将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如今,在沪港通推出刚及一年之际,随着中欧所的成立、沪伦通的提出,可以说,“沪欧通”已经启程上路,证明当初所言不虚。

 而且,香港市场虽然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但仍然是中国的一个特区,而沪欧通将跨越更大的制度、文化乃至时空的差异,打开直接对接国外发达资本市场的通道,意义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要理解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步伐加速的事实,必须看到,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标志的中国经济、金融国际化大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了这个大背景,证券市场不可能如此单兵突进。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顺利推进,既是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成功实现的前提和保障,也需要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配合。

 从已经公开的信息来看,中欧国际交易所定位于在欧洲打造离岸人民币资产的交易和定价中心,满足投资者对人民币的融资和投资需求,打造综合风险管理服务平台,也是境内资本市场在境外的重要延伸和补充。中欧所初期拟重点开发证券现货产品,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待条件成熟时再上市金融衍生品。据悉,在现货产品方面,目前ETF、债券、托管凭证等产品已经准备就绪或正在准备之中。

 而伦敦市场作为历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国际资本市场之一,沪伦通的合作可能对中国市场的制度建设、产品创新,都将带来深度的促进。当然,由于两地市场的巨大差异,沪伦通的实现存在一定障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证监会发言人日前介绍,上海和伦敦处于不同时区,两地市场在监管机制、交易制度、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沪伦通”不会简单复制“沪港通”的业务模式和做法。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克服这些差异和障碍,也正是中国证券市场改善自身制度、增强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各种市场需求,从而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动力和机遇。

 日前,经国务院同意,央行发布了《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其中特别提到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总结沪港通经验基础上,适应境内外投资者需求,完善交易规则和交易机制,充分显示中国政府有意通过扩大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合作提升中国市场运行质量的意图。从这个角度来看,沪欧通的难度或许比沪港通大,但其潜在意义也会更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