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财经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5年01月06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盘前盘后“抓时机” 期指化身“预测帝”
王朱莹

 □本报记者 王朱莹

 

 “经过我长期实践发现,通过现货收盘后股指期货尾盘15分钟的走势,对次日期指偏强或者偏弱的判断准确率还挺高的。尤其最近市场波动剧烈,期指尾盘如果急速拉升,次日沪深300现货指数继续上涨的概率很大,期指也大概率同时上扬。最近利用这种大概率事件,盈利不错。”股指期货资深投资者刘先生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根据《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规定,股指期货交易时间为“上午9:15-11:30,下午13:00-15:15”,最后交易日时间“上午9:15-11:30,下午13:00-15:00”。这意味着,除最后交易日外,沪深300股指期货相对现货指数早开盘15分钟,并晚收盘15分钟。

 两相叠加的30分钟,对于一辆在北京城区上下班高峰时间行驶的小客车而言,也许只能行驶1公里;但对于股指期货市场而言,却可以实现上万亿元的成交。更有细心的投资者发现,这早于现货盘前晚于现货盘后各15分钟的走势,甚至可以作为股市“预测帝”来预测当日或者次日的股市走势。

 期指暗藏“章鱼哥”基因

 刘先生举例说,12月9日,股指期货IF1501合约在盘中冲高至3492.4点的阶段高位之后,突然大幅跳水,最低下探至3011点,盘中振幅高达481点。“近期市场的上攻,难以用以往的市场逻辑去解释,也缺乏基本面的强力支撑,很多人看到期指跳水之后,便跟随做空,有的甚至由多翻空。市场和物体一样总是有惯性的,我是多头,本来也想翻空,但是期指尾盘15分钟企稳反弹,让我打消了做空的念头,并加仓做多。”刘先生说。

 当日IF1501合约在尾盘15分钟,在多头资金的涌入下,由最低3011点迅速企稳反弹至3162.2点,成功回升151点。次日,IF1501合约果然翻红,全日上涨1.84%。

 在股指期货市场上有两种交易策略尤其关注期指这30分钟的走势,即每日期指交易和当日期指高频交易。所谓每日期指交易指的是,团队结合近期市场走势做出对当天形势的判断,从而在早盘做空或者做多股指期货,然后于尾盘平仓,这一策略操作得当约可带来月均1%的收益。而当日期指高频交易则是结合每一日期指及大盘前15-20分钟的表现,决定期指市场上后1分钟或者5分钟的操作。

 “盘前15分钟行情,一般是对隔夜消息的消化。团队根据消息可以对于股指一天的走势做判断,进而调整仓位、制定当日策略。盘后的15分钟更多的是对次日走势的判断,尤其当市场出现或将出现一些重大利好或利空时,有一些先知先觉的资金便会在这15分钟采取动作。”北京鼎金世纪投资联合总裁、投资总监徐东波指出。

 上海睿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付爱民指出,期货相对现货的确有一定预示作用,因很多可以影响市场走势的信息都在现货指数的盘前、盘后公布,很多嗅觉灵敏的股指期货投资者能够迅速做出反映。但它只预测短期走势,并不改变市场趋势。

 30分钟差别缘起何处

 为什么股指期货要相对现货指数早开盘15分钟,晚收盘15分钟?

 “这一设计更有利于期货市场反映股票市场信息,便于投资者利用股指期货管理风险。”中信期货投资咨询部副经理刘宾认为。

 从国际市场上看,美国的期指市场是24小时交易,台湾地区则是早晚各增15分钟,与沪深300指数期货一样。业内专家指出,期货作为一个价格发现的工具,比股市早15分钟开盘有利于市场各方对价格的发现;而比股市晚15分钟收盘,也是因为必须有一段时间来消化流动性,并让市场对第二天的价格作出预估,更好地发挥价格发现功能。

 刘宾指出,早开盘15分钟,一方面是充分发挥股指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股指期货价格将对头天晚上的信息有所反应,从而对现货开盘形成一定指引;另一方面降低股票市场开盘的波动,在经过股指期货15分钟价格运行后,现货投资者更易判断头晚信息的影响程度,从而减少开盘的盲目操作增加市场波动。晚收盘15分钟,则可使投资者担心现货市场建立的头寸出现隔夜风险时,在期指上做一些对冲操作或调整套保头寸;此外,现货收盘后,一些投资者开始对第二天行情预估判断,则可能在股指期货上提前布局,有助于降低现货市场波动。

 “国内很多信息一般都在股市收盘后才会发布,因此有先知先觉的投资者可能在股指期货建立一些预期头寸,所以也容易导致最后15分钟的波动。如果晚间信息兑现,那么第二天走势基本会与头天最后15分钟表现吻合,这也再度呈现了期指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刘宾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