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8版:海外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弗格森案折射美国族裔经济鸿沟痼疾
□金旼旼

 □金旼旼

 

 最近,美国密苏里州小城弗格森因黑人青年遭警察击毙成了美国舆论焦点,并引发全美大规模黑人抗议。很多海外观察者在分析这一事件时,都将美国种族问题归结于种族歧视的社会心理和执法过激、司法不公的政治现实。但其实,美国城市的人口结构变化、族裔收入差距才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事实上,弗格森已成为一个关于美国未来的隐喻,如果美国不能解决族裔间的经济鸿沟,那么这个全球最强大的国家存在“内爆”风险。

 种族歧视批评者说,在这个黑人占总人口67%的小城,市长是白人,市议会6名议员都是白人,53名警察中50人是白人。

 但在一个民主选举社会,造成这一现实的原因只有一个,多数族裔没有将人口优势转化为选票优势。弗格森的地方选举投票率只有12%,这意味着绝大多数黑人放弃了投票权。究其原因,是黑人普遍贫困,受教育程度更低。

 更重要的是,弗格森地方治理结构和当下人口结构的不匹配,更有其历史渊源:弗格森是一座快速“黑人化”的城市。1970年,弗格森99%的人口是白人;1990年,白人占比降至73.8%,黑人占比增加到25.1%;而到2010年白人成了少数,只占总人口的29.3%,黑人占到67%。

 这种城市快速“黑人化”的现象在美国很普遍,另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已经宣布破产的底特律市。

 如果对比弗格森和底特律“黑人化”的时间,可以发现,底特律这样的大城市黑人人口快速增加比弗格森这样的小城更早。可以说底特律黑人人口增加是城市黑人化的第一波,而弗格森则是第二波,而其背后的推动力都是经济因素。

 历史学家将第一波大城市黑人人口快速增加称为“大迁居”(Great Migration)运动。从上世纪初开始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北方城市能够提供更多工作机会,并且对黑人歧视更少,约有500万黑人从南方北上,进入城市居住。在这一轮运动中,美国80%以上的黑人完成了“城市化”进程。

 但黑人大规模迁入城市也带来严重问题:贫民区不断扩大,犯罪率飙升,城市贫富差距恶化。因此出现白人迁离(White Flight)现象,即白人从城市中心迁往郊区。而随着白人的离开,工作机会、城市税收开始锐减,城市的公共服务开始力不从心,于是便出现了底特律困境。

 当城市丧失公共服务功能后,经济地位更差的黑人也不得不向郊区迁居,于是出现第二波黑人向郊区迁居的势头,而白人则从郊区迁往更远的远郊区,这正是美国城市区当下愈演愈烈的去中心化和郊区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弗格森骚乱。美国最易爆发族裔冲突的往往是黑人或拉丁裔居民占多数的城市,例如弗格森(黑人占67%)、底特律(黑人占82.69%)、新奥尔良(黑人占60.2%);而黑人或拉丁裔是少数族裔的城市往往很少爆发类似冲突,例如旧金山(黑人占6.1%)、波士顿(黑人占24.4%)。

 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这是因为,当更为贫困的黑人是少数族裔时,他们可以搭城市公共服务的顺风车;但当他们成为多数族裔,搭车人数超过买票人数,城市公共服务开始崩塌,犯罪率升高,族裔冲突反而加剧。

 因此,更加值得追问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黑人必然贫困?这就涉及到美国族裔收入差距的核心问题了。

 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美国白人和黑人的收入差距达2.7414万美元,比40年前扩大了42%。这意味着,在过去几十年里,虽然黑人的政治地位、平权保护以及各种政策福利都得到长足进步,但白人和黑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在扩大而非缩小。

 更令人担心的是,如今的美国除了贫困黑人外,还增加了更加贫困的拉丁族裔。统计显示,黑人周平均薪酬是白人的65%,而拉丁裔仅为白人的61%。而拉丁裔人口的扩张速度远超黑人,这将在美国制造一个更加庞大的贫困族裔群体。

 笔者曾两度在耶鲁大学所在的纽黑文小城短暂生活,对美国族裔间的不信任有着深刻个人体会。纽黑文的犯罪率是美国平均水平的三倍,比美国97%的城市更加不安全。这里面就有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1970年,白人占总人口的69.6%,而如今降至31.8%。2013年纽黑文发生20起杀人案,67起枪击案,犯人和受害者几乎全是黑人。

 在和美国教授和学生的交流中,他们对美国一流大学被黑人区困扰头痛不已。美国名校如芝加哥大学、加州伯克利、杜克大学等等都被黑人犯罪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因为大学没法像居民一样搬走,也无法阻止少数族裔迁居过来,因此成了哑巴吃黄连的冤大头。

 大学搬不走,但居民可以搬走,因此族裔收入差异已导致美国开始出现变相的“种族隔离”现实,这将加剧美国族裔间的不信任和冲突,也使得族裔融合和经济地位弥合变得更加困难。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