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热点/前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长是主线 蓝筹是主题
□广发证券 陈杰

 □广发证券 陈杰

 

 9月中旬以来,很多中观数据已结束了持续恶化的趋势,开始企稳回升,不过回升的幅度都不强——最先止跌回升的是动力煤价格(8月中旬开始上涨),但近三个月的累计涨幅只有6.7%;接下来止跌回升的是水泥价格(9月初开始上涨),但近两个月的累计涨幅也就5%,最后止跌回升的是螺纹钢价格(从9月下旬开始上涨),至今涨幅仅有1.4%。另一方面,我们跟踪的三十个城市地产销售数据10月以来也开始出现同环比改善,年初至今销售面积增速为-14.7%,相比1-10月的-14.8%有微幅上行。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经济数据最差的时候应该就是今年三季度了,但四季度的宏观数据仍将会非常的平淡,“强复苏”的希望仍然非常渺茫。不过如果投资者再结合目前的政策环境和流动性环境,仍然能够得出对股市非常有利的结论,笔者认为最近半年仍然是“教科书”式的看多阶段——首先,宏观数据虽然不会大幅改善,但是最差的时候过去了;其次,在较平淡的宏观数据和较弱的通胀环境下,其实也为进一步的货币政策放松打开了空间,至少在未来半年我们看不到货币政策收紧的必要性;最后,资金利率确实出现了明显下行,这也有利于风险资产的上涨。

 而在一个比较强势的市场环境下,最让大家纠结的就是风格问题了——10月下旬以来,上证综指的表现明显好于创业板指,很多投资者遭遇了“涨指数不涨净值”的局面,并开始盘算是否要将较高的成长股仓位切换到大盘蓝筹股去;此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7月底也曾发生过上证综指明显强于创业板指的情况,但当时有数据显示海外资金大幅流入,这些资金买大盘蓝筹股也是合情合理。而10月下旬以来大盘蓝筹股表现再次强于小盘成长股,但数据显示海外资金近期是持续流出A股的,香港的四只RQFII的ETF指数也从溢价变成了折价,这说明近期买入大盘蓝筹股的主力应该是国内资金,而不是偏好大盘蓝筹的海外资金。

 笔者认为:大盘蓝筹股的主线机会应该来自于“强复苏”的预期或者行业盈利模式的根本性改善,但短期这两者应该都看不到。在一个比较强势的市场环境下,代表转型方向的成长股仍是更有持续性的投资主线,而大盘蓝筹股会有一些短期的主题轮动,逻辑如下:

 首先,“强复苏”的希望仍然渺茫,在“存量经济”格局下,“大盘搭台,成长唱戏”将是常态。回顾近几年持续2个月以上的“风格转换”,往往都是在“强复苏”预期下实现的,比如2007年的6-10月、2009年的4-7月、2012年的12月-次年1月。而2013年以后,市场逐渐对“强复苏”不再抱有希望,大盘蓝筹股也再也没有获得过持续性的强势表现,而更多是一种“大盘搭台,成长唱戏”的局面——即大盘股每次上涨都很短暂,且涨完之后立刻会看到成长股迎来更为持续和强势的上涨。从持续的中观数据跟踪来看,短期内出现“强复苏”的概率很低,未来半年的宏观数据仍将会比较平淡,因此“大盘搭台,成长唱戏”的格局可能还会维持。

 其次,如果没有“强复苏”,大盘蓝筹股盈利结构性改善的希望也不能仅寄托于“供给收缩”。当“强复苏”的预期被打消后,很多投资者认为大盘蓝筹股盈利要实现结构性改善,还要靠供给收缩,即“去产能”完成后还是能有盈利弹性的。但是我们在上周的三季报深度分析中已经论证过了,很多传统行业的供给收缩往往会带来需求的进一步下行,这会使“去产能”的过程非常的漫长。

 最后,“供给扩张”是比“供给收缩”更有吸引力的故事,这才是未来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而顺应“供给扩张”趋势的行业往往是一些新兴行业。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一些新兴需求正在崛起,虽然目前的市场规模还不大,但未来的空间想象力极大。这些行业内的企业也会不断增加资本开支,以抢占未来的市场份额。因此,在短期内这些行业可能会呈现出低盈利、高估值的特征,但是一旦市场空间被打开,在规模经济效应下,这些行业的盈利向上弹性可能会不断超预期。因此,我们认为“需求和供给同时扩张”是比“需求和供给同时收缩”更有吸引力的故事,但满足这些条件的行业大部分都是新兴产业——笔者从A股三季报中找到一些收入增速在明显改善,且资本开支也在不断加速的行业:新能源汽车、软件、医疗、环保。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继续维持对市场的乐观判断,但并不认为会有持续的“风格转换”,大盘蓝筹股未来更可能是短期的主题轮动机会,而不是持续的主线机会。主线机会将仍然来自于成长性板块之中,笔者尤其建议关注新能源汽车、软件、医疗、环保这四个新兴行业,创业板指数也有望在这些行业带动下创出历史新高。而在传统行业中,笔者认为最有持续性机会的仍是券商板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