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观点与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11月07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搬走制约消费增长
的“三座大山”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 李宇嘉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 李宇嘉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以及“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战略,除了考虑稳定当前经济增速外,更多是为了未来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寻找新引擎。未来除了出台一些中短期刺激消费政策外,消除制约消费增长的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构建消费型社会战略,将会成为改革重点。

 目前,我国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已经跨入小康社会和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而且,我国是全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不存在“无钱消费”的问题。一般来说,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居民家庭消费会出现爆发性、可持续的增长。但是,我国居民家庭的消费状况与目前人均GDP水平显得格格不入,而且经济高速增长带动收入水平增长,从而推动经济可持续健康增长的路径也没有形成。这里,根本原因就在于制约消费增长的体制机制阻碍,如劳动者报酬占比太低、收入二次分配不到位、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消费成本高等。

 近期,北京大学《中国民生发展报告》的研究团队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对家庭的消费模式进行了划分,并用生动形象的词语归纳出五种消费模式的类型:贫病型(医疗支出占比很高)、蚂蚁型(低消费水平是主要特征)、蜗牛型(房租房贷、教育和医疗方面的负担太重)、稳妥型(中等消费的家庭)和享乐型。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消费模式呈现出两极分化:蚂蚁型家庭最多,约占30%;其次是蜗牛型家庭,约占20%;贫病型占16%。由此可见,不消费、抑制消费的家庭,或者医疗、教育、住房负担沉重的家庭占大多数,而享乐型消费的家庭只占15%。

 当前,制约我国消费实现跨越式增长和构建消费型社会有三大因素:一是社会保障不健全,使得老百姓“不敢消费”;二是消费的成本太高,让老百姓“消费不起”;三是收入分配改革不到位,老百姓消费实力不够。

 我国居民之所以维持高储蓄率而不去消费,不在于当下没有钱去消费,根本原因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未来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支出,老百姓“不敢消费”,储蓄是不得已的结果。因此,10月2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群众‘敢’消费,提高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全面推开大病保险,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事实上也是基于这种考虑。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预计未来中央会将部分事权上收,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基本的、普及型的社会保障供给将由中央财政提供,这也符合中央财政占大头(超过50%)的局面,西方国家也基本是这种做法。

 建立中央财政负担的、覆盖全体国民的、完善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这是解决老百姓消费顾虑,让储蓄转化为消费的治本之策。西方国家的居民之所以敢将全部收入用于消费,甚至是负债消费,根源就在于基本社会保障能够到位,不存在以储蓄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动机。

 另外,消费成本高在我国是客观事实。我国居民之所以在国外疯狂购物、“网购”之所以在近年来特别火爆,国内传统消费高成本是主要原因。人工、铺面租金、物流成本过高,导致物价成本上升快,而对大宗消费的金融支持不足、交易环节税收负担重、行政管制下层层抽水,导致消费品附加成本过高。此外,消费性软硬件基础设施供应不足,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够,消费品质量识别成本过高。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改善消费环境,以及此前国家大力推进的简政放权、建设法治国家,事实上都在致力于净化市场环境,降低消费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如何让国民收入更多地向老百姓转移,将是未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首先,户籍制度改革将会提速,这不仅关系到城市本地公共服务,基本社会保障能否向外来居民敞开大门,更关系到能否将边际消费潜力最大人群的消费能力释放出来,我国消费型社会能否构建起来,关键也就在此。其次,土地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入市改革将会提速,这是农村居民能否像城镇居民一样享受资产红利,并将其转化为消费红利的关键。最后,收入分配改革将会提速。此前,过分重视效率优先的观念将会被重视公平替代,房产税、遗产税、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将会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