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6版:创业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09月20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连平:四季度GDP有望企稳至7.4%

 □本报记者 任晓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19日接受中国证券报专访时表示,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进入新发展时期以来的最大挑战,宏观政策面临重大考验。结合近期宏观数据,并考虑到去年三季度GDP增速基数较高,预计今年三季度GDP增速或下探至7.3%左右,四季度增速可能企稳略升至7.4%左右,全年GDP增速可能处在7.4%左右的区间。

 连平认为,年内货币政策保持稳中偏松,货币市场资金宽松将成为常态,全面、大幅降准和降息的可能性不大,定向降准、定向公开市场操作和定向再贷款等举措有望继续推出,但不排除为提振信心和推动融资利率下降而小幅下调基准利率的可能性。

 近日有媒体报道,央行对五大行实施了5000亿元的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有人认为此举等同于降准或降息。对此,连平认为,目前市场对降准和降息似乎过于敏感。SLF既不等同于降准,也不等同于降息。SLF直接影响货币市场利率,但对存贷款利率的影响较为间接和有限,而调整基准利率则直接影响存贷款定价;SLF属于定向操作,仅对部分金融机构有直接影响,而降息影响的是全部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定价。与降准比较,SLF影响的是基础货币,而降准影响的是货币乘数;SLF仅是直接增加部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而降准则改善银行的整体资金运用能力;SLF属于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而降准的影响则是长期和持久的。

 精彩对话

 中国证券报:如何看待年内的经济走势?

 连平: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的主因是投资和制造业疲弱。从中长期看,经济增长放缓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制造业产能过剩压力持续,化解产能仍需要较长时间和过程,企业扩大投资和生产的意愿不强;二是当前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时期,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渐增大,而工业领域的贡献在减弱;三是改革开放红利和人口红利大幅减弱,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以往粗放式增长难以维持。

 但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经济运行存在一系列积极现象。消费增速保持平稳。虽然8月消费名义增速下降,但实际增速10.6%,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出口形势尚好。7月和8月分别增长14.5%和9.4%,预计下半年出口增速可能在10%左右,对下半年GDP增长可能贡献0.5个百分点。未来基建投资还会发力,1至8月基建投资增速21.6%(不含电力为23.5%),稳增长政策将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从而部分对冲房地产投资下行影响。此外,去年基数较高的原因也不容忽视。去年8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10.4%,为当年最高值;同期固定资产累计同比增速20.3%,为2013年下半年最高值,成为拖累8月相关数据的重要因素。

 虽然经济增速面临放缓压力,但前八个月新增就业已经接近1000万人的年度目标。一方面,劳动力供需结构转变使得就业压力减弱;另一方面,经济结构转型效果似乎初显,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在增强。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对GDP贡献度48.8%,超过第二产业1.6个百分点,预计第三产业比重将保持上升趋势。当前虽然制造业有下行压力,8月制造业PMI有所下降,但非制造业PMI上升0.2个百分点至54.4%,并已是连续7个月高于54%的高位,表明服务业增长势头向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的提升意味着未来分析经济增长时不能只看工业和制造业。

 从消费平稳增长、服务业占比上升、就业增长趋势良好以及劳动力价格水平上升几方面数据相互印证来看,经济下行压力似乎没有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反映的那么大。

 中国证券报:三季度货币信贷增速下降是否反映出需求不足?未来政策应如何应对?

 连平:三季度以来,货币信贷增速持续下降,新增信贷和社会融资同比明显少增,这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近期实体经济表现不佳,经济下行压力下有效融资需求不足;我国商业银行面临“三期叠加”的局面,处于信用风险暴露期,出于对资产质量下滑的担忧,银行风险偏好下降,信贷投放趋于谨慎;从结构性角度看,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等领域融资需求旺盛,但对其信贷投放受到严格管控,而传统制造业经营状况不佳,信贷需求不足。信托等非信贷融资增速放缓则不仅有总体融资需求不旺的原因,还有对“影子银行”融资持续加强监管规范的影响。

 既然经济运行仍基本处在合理区间,下一步宏观政策可能将坚持定向调控的总体思路,结构性支持力度会进一步加大。一是对前期已出台的各类政策加快实施步伐,促其尽快发挥效力;二是通过加快财政支出、落实产业规划、结构性减税等多措并举,继续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战略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以及“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三是货币政策保持稳中偏松,货币市场资金宽松将成为常态,全面、大幅降准和降息的可能性不大,定向降准、定向公开市场操作和定向再贷款等举措有望继续推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