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07版:信息披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07月10日 星期四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证券代码:002331 证券简称:皖通科技 公告编号:2014-033
安徽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非公开发行股票相关事项的公告

 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安徽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事宜已经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和2013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目前正处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审核阶段。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110号),保障中小投资者知情权,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公司就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相关事项予以披露,具体如下:

 公司主营业务为交通信息化建设领域的信息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开发及运行维护业务,目前以高速公路信息化为主,并向港航信息化、城市智能交通以及智能安防等领域拓展。

 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中的“港口物流软件及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智能路网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和“交通运输智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均属于交通信息化业务领域,与公司主营业务密切相关,是对公司现有业务的延伸和拓展。

 一、港口物流软件及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一)建设内容

 1、港口物流软件产品升级与开发。在对国内集装箱码头智能操作系统(标准版和自动化码头版)、智能港口散杂货操作系统(标准版)进行升级开发的同时,开发相应的国际版软件;

 2、港口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升级开发基于SaaS(软件即服务)综合支撑技术的港口物流信息服务平台软件,建设数据中心、服务中心及相关运营环境。

 (二)经营模式

 港口物流软件产品升级与开发项目完成后,公司子公司烟台华东电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东电子”)港口物流软件产品相关业务的经营模式未发生变化,仍然通过与客户开展港航信息化领域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业务获得收入和利润。预计港口物流软件产品业务达产后年收入为8,000万元,占公司2013年度营业收入的10.06%。

 港口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是在华东电子目前已有的“中国港口网(http://www.chinaports.com)”、“船舶跟踪平台(http:/www.chinaports.com/shiptracker)”、数字化港口物流系统科技成果、系列面向港口的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本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完成后,公司将利用港口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向港口企业、运输企业、船舶代理公司、货运代理公司、理货公司等港航物流参与者提供港口物流信息服务,通过收取服务费用获得收入和利润。港口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将使华东电子的经营模式由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向提供专业化服务进一步延伸,增加专业化服务的收入,有效完善公司产品结构,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预计港口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业务达产后年收入为2,000万元,占公司2013年度营业收入的2.52%。

 (三)客户群体

 港口物流软件产品升级与开发项目完成后,相关业务的客户群体仍以港口企业为主。除了已有的国内港口企业客户外,随着国际版软件的开发,将拓展海外港口物流信息化市场,为公司带来海外港口企业客户。

 港口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完成后,华东电子在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港口网(http://www.chinaports.com)”、“船舶跟踪平台(http:/www.chinaports.com/shiptracker)”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港口物流信息服务功能,客户群体仍主要为港口企业、运输企业、船舶代理公司、货运代理公司、理货公司等港航物流参与者,但向客户提供的产品服务内容有所扩展和丰富。

 (四)风险因素

 截至目前,本项目中的港口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业务拥有2万余名会员,2013年度相关业务所产生的收入约为240万元,现有收入规模较小,而该项业务达产后预计年收入为2,000万元,因此公司面临较大的市场开拓压力,港口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存在市场开拓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而导致的实施风险。

 本项目所面临的其他风险详见《安徽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之“第三节 董事会关于本次发行对公司影响的讨论与分析”之“六、本次股票发行相关的风险说明”。

 二、智能路网管理系统建设项目

 (一)建设内容

 1、智能路网管理系统应用软件整合、集成和开发;

 2、智能路网管理系统软硬件研发平台建设;

 3、智能路网管理系统实施平台建设。

 (二)经营模式

 本项目属于交通信息化系统集成业务领域,项目实施后,公司相关业务的经营模式未发生变化,通过与客户开展交通信息化系统集成业务获得收入和利润。

 本项目实施后,公司向客户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范围将有所扩展:服务内容上,公司目前主要向客户提供收费系统、监控系统、通信系统、供电系统等系统集成服务,本项目建成后,将可以向建设标准要求较高的客户提供功能复杂的系统集成服务,即路网监测监控系统、视频联网监控系统、路网日常营运系统、路网运行管理系统、智能协同指挥系统、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和辅助决策分析系统等组成的智能路网管理系统;服务范围上,从高速公路信息系统集成扩展到国省干线公路(多为一级公路)的信息系统集成。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公司将具备年新装或升级改造180公里高速公路和25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智能路网管理系统的生产能力。本项目达产后,预计新装或升级改造高速公路智能路网管理系统业务年收入为11,200万元,新装或升级改造国省干线公路智能路网管理系统业务年收入为6,750万元,总计17,950万元,占公司2013年度营业收入的22.58%。

 (三)客户群体

 公司目前主要客户群体为各级交通管理部门、交通建设投资运营单位,本项目的客户群体仍为交通管理部门、交通建设投资运营单位,其中新装或升级改造高速公路智能路网管理系统业务的客户群体与公司目前高速公路信息化业务的客户群体相同,以省级交通管理部门、交通建设投资运营单位为主;新装或升级改造国省干线公路智能路网管理系统业务的客户群体以市县级交通管理部门、交通建设投资运营单位为主,目前公司该类客户较少,国省干线公路相关业务的开展将增加市县级客户单位在公司客户中的占比。

 (四)风险因素

 本项目中的国省干线公路相关业务客户群体主要为市县级交通管理部门、交通建设投资运营单位,目前公司该类客户较少,本项目存在市场开拓风险。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信息化的建设规划、投资力度、建设资金安排对本项目影响较大,若相关政策发生不利变化、投资规模减小、建设资金不足,将影响智能路网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实现预期经济效益。

 本项目所面临的其他风险详见《安徽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之“第三节 董事会关于本次发行对公司影响的讨论与分析”之“六、本次股票发行相关的风险说明”。

 三、交通运输智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一)建设内容

 1、应用软件整合、集成和开发。采用云平台架构,研发集应用基础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公众出行服务和汽车后市场服务于一体的交通运输智慧信息服务平台;

 2、软硬件研发平台建设。通过软硬件购置和部署,提供交通运输智慧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和模拟测试环境;

 3、运行平台建设。通过机房建设、软硬件购置与集成,建设400平方米的云计算中心,建立云计算环境,提供平台运行的软硬件支撑;通过服务场所装修改造和配置相关软硬件条件,建设400平方米的客服及运管中心,提供平台人工服务与运维的支撑条件。

 (二)经营模式

 公司依托自主研发和实施的交通信息化项目的基础条件,以交通运输信息为载体,综合运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的交通运输信息资源整合为基础,通过应用创新和集成创新,开发立足全省、面向全国的交通运输智慧信息服务平台。

 交通运输智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的经营模式与公司现有经营模式存在一定区别,但仍属于交通信息化领域业务,是公司现有业务的延伸和发展。项目建设完成后,公司将在信息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开发及运行维护业务的基础上,增加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相关业务,公司通过向交通参与者提供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相关业务而获得收入和利润。预计交通运输智慧信息服务平台业务达产后年收入为15,000万元,占公司2013年度营业收入的18.87%。

 (三)客户群体

 本项目实施后,公司客户群体将由目前的交通管理部门、交通建设投资运营单位为主扩展至公交、出租、客运、货运、旅游和私家车等交通信息化服务需求者。

 (四)风险因素

 交通运输智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是基于公司既有基础和对交通信息化领域市场需求的把握,为公交、出租、客运、货运、旅游和私家车等车辆用户提供集公众出行、交通营运和汽车后市场于一体的交通运输智慧信息服务。市场需求能否转化为公司的经济效益,将取决于项目的经营模式、销售方式是否得到市场的认可,交通运输智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存在市场开拓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而导致的实施风险。

 本项目所面临的其他风险详见《安徽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之“第三节 董事会关于本次发行对公司影响的讨论与分析”之“六、本次股票发行相关的风险说明”。

 特此公告。

 安徽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2014年7月9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