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公司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07月08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规模裁员争议

 “去年(2013年)海尔去掉16000人。去年年初海尔是86000人,年底变成70000人,去掉了18%。今年预计再去掉1万人,主要是中间层,还有就是一些业务智能化了不需要这么多人。”6月13日,在沃顿商学院全球论坛上,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这一番言论,引发了业内的轩然大波。

 为什么海尔需要如此大刀阔斧对员工数量进行如此规模的瘦身?为什么张瑞敏要在如此时机选择对外透露这一敏感信息?

 随着时间的发酵,外界对该信息的解读传出多种不同的版本。一种较为主流的说法是,海尔登记在册的约7万名员工分为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其中部分独立成小微公司,由于小微企业的员工和海尔不再是雇佣关系,于是海尔的员工数量缩减了。另外一个版本则是,部分中层管理者无法跟得上海尔的形势变化,所以要被公司裁掉。所以这些说法,均没有得到来自海尔官方的回应。

 来自不同领域的家电行业分析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达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产业观察界人士普遍认为,中间层被“开刀”的可能性较大,因为长期以来海尔中间层对战略执行存在“噪音”。但多位接近海尔的人士和部分券商分析师则认为,海尔的裁员举动并不令人意外,其仅仅是海尔实施小微公司化和向互联网企业转型等微观和宏观战略后所必须经历的过程,用传统的“裁员”和“砍人”等词汇来表述显得过激且不贴切。

 “如果海尔在2013年说这个事情,可能会被业内所淡化。”奥维咨询助理总裁、资深白电行业人士张彦斌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2013年海尔相继传出KKR和阿里入局的消息,市场对海尔抱以了很高期望。尤其是阿里对海尔的倚重,使得业内了解到传统家电企业自身渠道所具有的核心价值。海尔向互联网转型的口号已经提出多年,终于在去年和互联网的龙头达成了股权联姻意向,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但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张彦斌指出,2014年家电行业的大环境变得愈加严峻,优秀的出口数据难以支撑内销的疲软,刺激政策的陡然失位,不仅使得企业的经营难度加大,利润也一降再降。海尔在此时宣布这一消息,显然容易引起外界偏向负面的解读。

 他认为,海尔在这一时点向外界释放这一信号,很容易给市场造成一种印象,那便是自曝家丑。其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海尔目前真的在经营上遇到了很大的坎,仅依靠内部调节难以奏效,只能通过这样一种激进的手段来维系企业的良性发展。

 前期从海尔离职的王维(化名),现在是另一家家电公司的中级管理层,他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在大环境本就不好的背景下,海尔高层抛出如此庞大的瘦身计划,可想而知,给内部员工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如此庞大规模的减员计划,说不定哪天一刀就会砍到谁的头上,这个时候,人的本能会是怎么样?当然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王维说,现在家电产业正处于一个竞争激烈和业务转型的并轨期,需要激情和创造性的思维,如果此时企业员工都偏向保守,无疑是不利于业务开展的。

 王维同时表示,“今年再裁1万”或许不会百分百落实。“口号的可能性大,最终贯彻到哪一步不好说,很可能不会最终真的裁掉这么多人。要知道,当前家电行业的人才争夺仍然非常激烈,这些员工裁掉以后,以后想要再招回来是非常困难的。”

 曾有观点认为,随着近几年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海尔在某些制造环节确实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员工,缩减有其必要性。但业内对此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如此削减劳动力,将给海尔作为一个企业的形象造成严重的困扰。而且,张瑞敏称要裁的员工主要是中间层,不难看出制造业技术的进步并不是令海尔下如此杀伐决断决定的主因。

 另外,海尔此次裁员计划和同阿里的战略合作也没有多大关联性。分析人士指出,海尔同阿里初期更多是将在下游渠道方面展开合作,而海尔计划裁员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总公司层面。

 或许正如一位国内上市公司管理层所言,海尔或许并不是为了裁员而裁员,背后真实的想法或许只有张瑞敏本人才清楚。

 不可否认的是,从海尔创立至今,敢为行业之先的改革之风一直贯穿着这家企业的始终,这也使得海尔以及张瑞敏本人成为了家电行业的一面旗帜。某种程度来讲,海尔今日推出如此大规模裁员的计划,其主导思想在海尔的发展史上也是有迹可循的。

 1984年,年仅35岁的张瑞敏从青岛市家电工业总公司副经理的位置上,走马上任担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家电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只要企业有量,获取超额的利润较为容易。但上任之后的张瑞敏却在当时提出了十分超前的“名牌战略”,并不是把数量放在第一位。

 1985年,因为有76台冰箱发生质量问题,张瑞敏要求把这76台冰箱用锤子砸掉。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这一举动引发了全国轰动。但正是源于海尔这种对品质的坚持,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使得海尔最终在大浪淘沙中成为了家电企业的龙头。

 在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海尔都是国内家电企业最具有创新和开拓精神的代表。海尔是国内第一家依靠大规模兼并收购进行业务扩张的家电企业,其先是收购了青岛红星洗衣机厂,进入洗衣机领域,后又收购了安徽黄山电视机厂,进入到黑电领域,公司目前较大的业务板块中,只有空调业务是自身独立发展而来。

 在21世纪初,海尔已经成为了国内白电企业绝对的巨无霸。2005年海尔集团对外宣布,集团2004年实现了千亿元的销售规模。这使得海尔成为中国制造业有史以来第一个靠自主品牌为主而创造了千亿级年度营业额的企业。当时海尔正在谋求整体上市,考虑将旗下的家电资产全部实现证券化,一时间,业内对海尔的好评几乎达到了顶点。

 与海尔业绩高歌猛进相比,其灵魂人物张瑞敏的声望同样与日俱增。有家电业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和何享健、朱江洪、梁庆德这些中国白电企业创始人相比,张瑞敏一方面创业时间较早,另一方面起点很高,这奠定了他本人在家电圈乃至中国企业界的卓越地位。而且,张瑞敏自身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OEC管理法”、“休克鱼理论”、“SBU战略事业单元”、“人单合一”等一系列代表国际水平的企业管理方法的提出,使得张瑞敏的名字已经能够同GE的杰克·韦尔奇、索尼的盛田昭夫等国际知名企业管理大师相提并论。在2009年海尔着手新一轮的转型与改造中,张瑞敏同样是理论的提出人。

 “海尔本就是靠着打破传统的体制和行业认知发展起来的企业。”张彦斌指出,历史上很多成功的企业调整战略也曾遭到过外界非议。

 距离张瑞敏发表裁员言论已经过去半月之久,海尔一直对外界保持沉默。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再度联系海尔集团公关部,得到的回答与之前相同——海尔对此事不作回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