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基金/机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07月04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信贷资产证券化将向常态化发展
两市融合期盼新进展
□本报记者 朱茵

 □本报记者 朱茵

 

 尽管经历波折,不过平安1号还是顺利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业内人士认为,该项目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这为今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常态化发展铺平道路。市场普遍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常态化发展是发展方向,只是在具体路径、方式和手段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同时,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融合上业内正进行积极试验。

 常态化发展可期

 投行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信贷资产证券化要实现常态化发展,市场仍需克服审批流程较长、证券流动性不足、基础资产标准程度不足、投资者群体狭窄等几大问题。

 平安1号的发行,可视为解决问题的有益试验。从其统一保险这一特点来看,平安1号更加接近在美国盛行的机构担保类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美国,这类资产支持证券具备和金融债、国债相接近的流动性。流动性是资产支持证券的命门,也是其进一步发展壮大过程中必须逾越的一道关卡。

 创新推进两市联动

 平安1号是国内首单在交易所市场上市交易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而此前,所有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均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流通转让,因此也只有银行间市场的投资者可以认购和交易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而这一产品的出现也成为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间的融合的试验案例。

 平安1号在投资者范围上做了一次较大的突破,同时吸纳了原银行间市场和原交易所市场的债券投资者。此外,平安1号在产品要素上也是富有特点的。一方面,项目基础资产是由96187笔平安银行向93021名借款人发放的小额消费贷款组成的。大量小额债权组成的基础资产意味着较高的分散性和数理工具适用性;另一方面,全部基础资产都由平安产险提供信用保证保险。这样的基础资产通过大量同类资产的入池以及统一的增信特征,克服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信用风险特征不标准、信用风险分析难的问题,大大简化了投资者的信用风险分析流程,提高了资产的标准化程度。

 平安1号在交易所发行,通过扩大投资者范围实现银行信贷资产真正脱离银行体系的思路,被认为符合国内外金融改革的发展方向。由于巴三协议的签署和逐步实施,银行业不仅需要提高或者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同时也必须逐步摆脱通过不断做大资产负债表来赚取利润的经营模式,转而通过不断提高资产周转率、提高中间收入能力的方式来提高盈利能力。就这个角度来看,资产证券化无疑是重要的手段和出路。

 在交易所交易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引入更多的非银机构,从而真正实现银行信贷资产脱离银行体系,在银行体外不断循环做大的目的。这也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两市融合是平安1号项目给市场带来的另一项重要思考。业内常将银行间市场称为OTC市场,而交易所市场则是场内市场,但银行间市场的规模和交易量都远大于交易所市场。由于监管不同,上述两个市场富有交集之余,也存在较大的产品竞争和投资者群体的割裂。

 业内人士认为,两市联动是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命题。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效率,就要提高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水平,特别是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水平。就这一点而言,两市联动是进一步做广做深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的有效手段。

 不过当前两市融合的目标、程度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在一些投行人士看来,平安1号只能说是提供了一次试验,对两市融合的其中一种思路进行了演绎,也为市场和监管判断各种方案的优劣提供了现实的佐证。由于两市融合同样涉及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重要的制度基石保障,因此仍待监管高层从顶层设计上取得共识,才可以形成方向性的突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